在這裡,英文都不是母語



一趟實地交流,讓我們發現從未看見的自己。你或許也對歐洲留有一些幻想,關於廣大的領地、熙攘的人群,以及高昂的消費水平。當初帶著這副眼鏡踏上旅行,沒想到會在過程中將它摘下,隨著視線越來越清晰,我們看見了自己和歐洲共享的特質。聽著一則一則台灣人在當地的故事,不僅消弭了那道相隔千里的鴻溝,也讓我們再次思考家鄉的樣貌。

歐洲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台灣一樣,英文是與外界交流的工具,並非日常生活的必需,所以不同國家的英文能力其實有相當的差距。根據Education First(EF)所公布的「英文能力指數」(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 EPI),荷蘭成年人的英文水平在眾多以「非英文為母語」的國家之中表現最好,也呈現出小國的外交自覺。相較之下,法國、西班牙等擁有主流語言的國家在政策上相對不仰賴其他外語,英文能力指數的排名也就相對後段。

EF英文能力指數

EF 英文能力指數 EF 英文能力指數(EF EPI)是根據超過一百萬名應試者的EF標準英語測試(EF SET)做出的統計報告。EF SET的測驗內容包含閱讀和聽力,應試者主要集中在26-35歲,分數介於0-100。

歐洲各國的「英文能力指數」



在非英文母語國中,北歐諸國的英文能力在歐洲名列前茅,這個結果大概能歸功於近親語系的優勢,瑞典、丹麥、挪威三個國家的在地語言都屬於北日耳曼語系(North Germanic Language),和英語在語言發展上相對接近。

文法有問題,說英文一樣有自信:荷蘭

受母語干擾又如何?近年的調查指出,有九成的荷蘭人表示自己有能力用英文溝通。第一語言是荷蘭語的在地人其實也有所謂「荷式英文」(Dunglish)的問題,和「中式英文」一樣來自於逐字翻譯的習慣,不過這不影響荷蘭人說英文的自信。

荷蘭人的好英文來自於:

1. 相近的語句結構 荷蘭語跟英語有相近的結構,都以主詞、動詞、受詞為基礎。

例如: I see a film = ik zie een film

2. 小國的自覺 由於國土面積不大,生存必須倚賴國際貿易,提升英文能力成為趨勢。

3. 電視節目 荷蘭的節目通常以英語原音呈現,不會重新經過母語配音(audio dubbing),從小就能在日常中接觸英文。

教育模式扭轉語言學習:芬蘭

芬蘭過去的英文教育也和台灣一樣是以科目為導向、強調紙本上的學習,而這類的教育模式也歷經改革,其中最明顯的成效來自「情境學習」,教學方式依照不同主題,讓英文跟生活產生實際連結,這種學習取向將傳統考試的比重弱化,注重語言的實用層面。

台灣人在歐洲的英文水平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18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