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點名】中式「洋涇浜」英語從何而來?

一般認為,洋涇浜英語就是一種蹩腳、不純正、甚至不倫不類的英語,比如 “let me see see”(讓我看看),是個形容英文不標準的貶義詞。



洋涇浜英語是初代「商業」英語

先追本溯源。浜(音「幫」)即河浜,在吳方言裡指的是小河,洋涇浜原是上海黃浦江的一條支流,1916年填平,就是現在的延安東路。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洋涇浜以北為英租界,洋涇浜以南為法租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國租界的界河,因此自19世紀中葉起,其地位便由默默無聞而一躍成名,後來甚至成為租界的代名詞。

當時英商相繼湧入上海,與華人缺乏共同語言,又亟需彼此交流經商,於是產生了一種混雜著漢語的簡單英語,語法不符合英語習慣,語音受漢語影響,多用於沒有受過正規英語教育的洋行職員、洋商幫傭、人力車夫、街頭小販之中。這種混合語西人稱之為「皮欽英語」(pidgin English),pidgin源自business(商業)發音的訛化,華人則把它叫做「洋涇浜英語」,因流行於當時華洋雜處的洋涇浜周邊一帶而得名。

來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洋涇浜英語已成為歷史,但仍可由150餘年前的一本《英話註解》略窺一二。《英話註解》是1860年出版的一本洋涇浜英語入門手冊,用來與洋人溝通打交道,由旅滬的寧波商人編著,文風有如打油詩,以漢字給英語注音,用寧波話朗讀,流傳甚廣,堪稱此中經典,如今讀來令人莞爾:



《英話註解》雖不是洋涇浜英語的全貌,不過短短百來字卻涵蓋了當時華洋交流的常用詞彙,讓我們得以一窺交流初期普通老百姓所做的努力。
這樣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洋涇浜英語是19世紀通行於上海租界的混雜語言,早已成為過去,如今許多卻為上海話所吸收,以另一種面貌靜靜地留下了印記,某些甚至還成為國語的詞彙,如「發嗲」(發dear,故作嬌嗔)、「癟三」(beg sir或beg say,無業混混)、「老虎窗」(roof窗,屋頂天窗)。

pidgin English兩百年前就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