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人的海爾大學,讓七萬員工變創業家

海爾大學並不是學術單位,而是創業育成中心。它有兩大業務,一個是必須與外部學習機構競爭的「資源鏈接平台」,另一個是提升小微創客人員的創意能力,服務對象也已延伸到外部。

中國大陸的海爾集團,近幾年已成為全球管理學界的重要研究對象。不僅是大陸,就連美國等西方管理學界,也經常討論海爾的管理模式。

到底海爾怎麼管理?深入了解1999 年創立的海爾大學,或許能找到答案。

海爾大學是海爾培養員工企業文化和推動創新變革的重要基地。現任執行校長是年僅41 歲的孫中元,大學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應用,18 年前加入海爾集團,先後在生產、研發、市場部門工作過,2009 年進入海爾大學服務,僅僅花了四年時間,就被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執行長)張瑞敏委以重任,被視為是海爾集團的創新代言人。

雖然名為「大學」,但海爾大學與一般概念中的學術單位並不相同,它像是一個創業育成中心跟加速器,協助企業內部了解用戶在使用當中的痛點,並推動研發出能解決痛點的產品。

所以,海爾大學的任務,不是技術上的創新,而專注於如何提供用戶更好的體驗,讓集團產生創意和商業價值更高的產品。

塑造海爾的創業精神

「我們是變革的推動者、業務部門的融合劑、創新業務的孵化器(即育成中心),更是員工的發展顧問!」孫中元表示,海爾大學不是一個研究領導力的地方,更不是培育高階主管的訓練所。其實海爾大學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張瑞敏自2005 年推動的「人單合一」、「小微企業」。透過這個大學,動員集團七萬個員工,把每一個人都變成新創單位。

站在員工的角度,就是「我的用戶我創造,我的增值我分享」,高單高酬,能夠創造的價值愈高,拿到的薪水就愈多。在這個概念下,薪水不再是公司發的,而是自己去賺的,「公司提供的不是工作崗位,而是創業機會,」孫中元點出海爾近年變革的核心。

其實,海爾相信「管理無領導」,就像《易經》說的,「群龍無首,天下大吉」,讓每條龍都發揮他自己的價值,而CEO則轉變為設計師或規畫師。孫中元解釋,張瑞敏過去創辦海爾,就像是組建了一艘航空母艦,現在的任務,是要把這艘航空母艦再拆解成一個聯合艦隊,也就是當企業由小變大以後,再轉化為小組織,讓每個組織都能夠靈活地去面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