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遠興業用數位大腦,把員工變成鋼鐵人

台南市山上工業區,西近國道三號,東側為曾文溪,有六十多家各類廠商進駐,平日裡只見大貨車呼嘯穿梭。轉進其中遠東集團旗下老牌紡織廠宏遠興業,進入大門後只見一片翠綠蓊鬱,池塘中還有綠頭鴨悠游其中,若不是門口一面石牆上鑲著「宏遠紡織生態工業園」幾個大字,還真以為走錯地方了。

台灣的紡織業自1950年代開始發展,逐漸成長為台灣出口的重要經濟支柱,一度締造台灣「成衣王國」的稱譽。但自上個世紀末,由於人工成本大幅上揚,紡織業面臨嚴重的衰退,也大規模西進中國大陸。

去年甫成立滿三十年的宏遠興業,面對成本上漲和近來數位轉型的壓力,積極導入智慧製造,希望能讓這個傳統產業脫胎換骨。

「要做到自動化、數位升級,紡織業才不用逐水草而居,」宏遠興業總經理葉清來解釋,之前對岸的人工、土地便宜,大家就到大陸設廠,一旦大陸的成本上漲,只好又移到東南亞,就像是游牧民族。其實,只要透過提升差異化和競爭力,就可以根留台灣。

找到轉型升級的趨勢

葉清來一直是一個強調學習新知的管理者,他透過大量閱讀,始終在思考公司如何轉型。

大約五、六年前,他接觸到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的著作《驅動大未來:牽動全球變遷的六個革命性巨變》,其中一點就是自動化。剛好那時候客戶也一直逼宏遠去越南投資,否則就要轉單。

在外部壓力驅使下,讓葉清來決定轉型,改變企業體質。之後他又陸續讀到《富比士》(Forbes)和《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當中關於「新製造革命」、「搶攻物聯網商機」等等的文章。光是智慧製造和工業4.0方面的書籍和雜誌,他讀了不下三十本。

葉清來甚至找到一本德文版的《工業4.0》,為了讀這本書,他花了新台幣14萬元請人將書翻成英文,後來大陸出了簡體中文版,他又買來分送給親朋好友。透過大量的閱讀,不但讓葉清來更了解智慧製造的內涵,更堅定他要推動智慧工廠的改造計畫。

可是宏遠以前從來沒做過,台灣也沒有經驗可學習,到底該怎麼做呢?「大陸是彎道超車,我們講的是leap,像青蛙跳,就直接跳到工業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