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授到學生,都具備動手做的能力

要知道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與一般大學定位的不同,只要看看校徽就明白了。台科大校徽中央的六角形代表螺帽、外側代表扳手,明白宣示,這是一個注重實務和應用型研究的學府。台科大的前身是台灣工業技術學院,1997 年改制為科技大學;隔年,管理學院成立。由於長期以工程學院的發展為主,管理學院的發展方向及產學合作模式,也跟一般大學迥異,尤其側重在技職教育體系的連結。在1970 到198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也正是技職教育發達的年代。許多優秀的學生在國中畢業之後,寧願捨棄明星高中的就學機會,選擇進入台北工專、明志工專、高雄工專這類的技職學校。多年來,這些學校培養出來的產業人才,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中堅分子,而且技職體系講求實務操作,所以,讀
機械科的都能做黑手,讀電子科的一定會焊接電路板。台科大成立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技職體系學生深造的地方。因此,在學生組成、授課方式和產學合作都自成一格,也形成了台科大管理學院的特色。

研究成果必須有產業影響力
第一個特色是老師的研究方向,不同於一般大學強調基礎研究,台科大的研究著重實務應用,從教授到學生,都具備動手做的能力,而且從以下幾個方式來培養。在教師的部分,管理學院院長欒斌指出,台科大規定管院的教授每六年一定要去企業界「蹲點」六個月,和企業的脈動貼合。此外,教師的升等不是只看論文發表數量,「重點不是你做了什麼研究,而是這個研究對產業的影響力有多大,」管理學院副院長,同時將在今年8 月1 日接任下屆院長的周子銓表示,他們會把「落實產業應用」放在升等的評量當中,而且未來也希望占比能逐步提升。舉例來說,台科大教授陳金生的鋼結構耐震接頭專利,獲得台北101 建築團隊採用,成為防震重要武器,而且這項專利,至今每年仍持續為台科大取得高額的授權費,像這樣的專利,就是對產業很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我們叫台灣科技大學,科技的應用永遠放在最前面。」欒斌強調,因為學生都是技術和實做的能手,所以老師的技術面絕對不能弱。必須實際跨出去跟著企業一起做,不是只在自己的象牙塔裡做基礎學術研究,還得為企業面對的問題提出解決之道。至於在學生方面,也希望能與產業密切結合,因此管理學院的部分學系,會要求學生畢業前一定要有企業實習經驗,近幾年的達成率都在九成以上。

課程運作貼合產業實務
在這樣的教學結構下,台科大的產學合作方式就相當靈活。以資管系與某家金控業者的合作為例,為了強化FinTech 的發展,該金控先在企業內部成立創新辦公室,由資管系的師生與金控內部人員共同進駐,並肩投入開發FinTech 的任務。等到初期設定的任務完成後,就把這整個實務運作的過程,統合成一門18 週的課程,由金控的主管及資管系的老師聯合授課,這種從實務面導回學校的模式,也成為台科大管理學院的一大特色。另外,台科大還設立諮詢委員會投入課程設計。委員會是由六至七人的諮議委員組成,成員全部來自業界,包括華碩、Google台灣等公司的高階主管,每學期開會一次,之後把這些專家意見彙整到院部的課程規畫會議,看要增加或減少什麼課程,或是調整內容方向。這個諮詢委員會目前還朝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欒斌指出,台科大已經邀請到包括二家德國的科技大學、南澳大學(Universityof South Australia)等校的管理學院院長長擔任委員,不久前更獲得日本東京都一所近百年歷史的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首肯出任委員,讓台科大管理學院的課程內容更能與國際接軌。除了應用型的研究和產學合作外,周子銓強調,國際化也一直是學校的發展重點。台科大目前研究所碩博士以上的外籍學生人數,是全國最多
的,而且自十多年前還沒有「新南向」這個名詞之前,就已經招收了許多東南亞學生,目前仍以越南和印尼的人數最多。因為有大量的越南學生,也促成了進一步和企業合作的機會。前不久某家台灣的電信業者準備在越南發展,找上了台科大,希望協助招收一批在台灣就學的越南學生回國服務。因為企業希望這批先期投入的人員同時精通越南文和中文,而且管理學院的訓練,更適合讓他們成為當地的幹部,台科大為數眾多的越南學生,就成為一項產學合作的優勢。
相較於一般大學,科技大學強調實務應用面的研究與產學合作,讓台科大管理學院從技職教育的體系中,創造出自己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