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篇》台灣國際航電 Garmin由一隻手表建構巨大生態系統

Garmin 並未限制自己只是做衛星導航的科技公司,研發時都會期望提供豐富而完整的產品線。因此,不管是跑步、騎車、打獵,還是潛水釣魚,都有相關的產品。

從衛星導航起家,2003 年起開始做「手表」,結合實用功能和時尚風格,Garmin 的穿戴式裝置,已成為全球的領導品牌。「我們做手表16 年,但前面13 年都沒有人要理我們,」台灣國際航電(Garmin)亞洲行銷與業務協理林孟垣笑著說。

如果說Garmin 的穿戴式裝置這幾年才開始火紅,那麼,成長速度的確十分驚人。2018 年的營收33 億美元,是近十年的新高;今年4 月份的股價一度逼近九十美元,同樣是十年來的最佳成績。

1989 年成立的Garmin,從最初GPS 還不存在時,就開始用慣性導航和通訊技術做飛機和船艦定位,一路發展到橫跨航空、航海、汽車導航、戶外運動與健身休閒五大事業群,可說是一家創造生態系統的代表性企業,車廠、船廠、金融保險、行動支付,甚至某些專業領域的社群,都是其生態系統中的伙伴。能夠建構如此廣大的生態系統,還是要從那個「沒有人理」的手表說起。這是一個意外,也是從危機變轉機的故事。

導航機加上魔鬼氈,開啟穿戴式裝置之路

2003 年時,Garmin 推出第一代的「手表」,不過與其說是手表,看起更像是在手腕上綁了一台小型的電子計算機。當時還是新進工程師的林孟垣回憶,這個產品的起源,是公司之前推出了一台大約成人手掌大小,在當時算是非常輕巧的導航機,結果大受市場歡迎,銷量突破百萬。有了這個成功經驗,Garmin 決定把它的尺寸再縮小,變成只有孩童手掌大小。但結果大出預料,市場完全不接受,「當時準備的一大堆物料堆在倉庫,都不知道怎麼處理。」林孟垣說,消費者認為這款機器小到操作起來很困難。後來有人提了個點子,在導航機後面加上一條魔鬼氈,綁在手腕上。想不到這個當時被認為十分滑稽的點子,居然救了這個產品,從滯銷變成大賣,不但所有待料庫存全部用完,還得補貨,因此開啟Garmin 發展穿戴式裝置的道路。

現在Garmin 的穿戴式裝置,光是在運動休閒這個分類中,就區分為跑步、自行車、潛水、高爾夫等品項,也藉此建構了龐大的生態系統。

這個生態系統包含了哪些伙伴?以自行車為例,有一個偵側後方車輛的雷達,是來自南非的新創公司,因為知道Garmin 在運動休閒穿戴裝置的領先地位,就透過管道要求合作,後來也被Garmin 收購。而現在全球最大自行車運動的市場在歐洲,Garmin 透過贊助歐洲的自行車賽事,取得車手對產品的回饋,做為改進的參考。同時,也與Strava 這個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社群APP 結合,取得許多專業和業餘騎士的意見,應用在商品開發。去年Garmin 還收購了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室內訓練台製造商Tacx,由此又連接上了許多室內運動訓練的相關廠商,拓展了另一個層次的能力。

林孟垣認為,Garmin 的內部組成,就已經確定了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企業。身為戶外休閒產品製造商,很多公司同事都有釣魚、航海的興趣,甚至還有不少人會開飛機。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做出了一串後來被稱之為生態系統的產品,也就是可以互相連結溝通的系列產品。

提供整套軟硬體整合方案,加入行動支付功能

以航海為例,Garmin 運用本業的GPS,發展水下聲納或空中雷達,偵測其他影響航行的因素,讓喜歡駕船的消費者到了湖中或海上時,可以知道哪裡有魚,如何避開礁岩或其他船隻。這些裝備當然都要互相串連,慢慢地就會建構出一套共用的通訊協定,然後再開放應用程式的界面,讓其他相關的第三方加入,生態系統就這麼漸漸地串連起來。現在Garmin 可以提供整套的船隻軟硬體整合方案:用手表可以控制船上的視聽娛樂設備;用iPad 操控船隻。而且這些都已經和許多船艇製造商聯合起來,包含自動駕駛或是通訊雷達等裝備,在製造的階段就整合進去。

林孟垣指出,Garmin 之所以能建構這麼廣泛的生態圈,與公司的宗旨「豐富人們的生活」(enrich people's lives)有很大的關係。

Garmin 從創立以來,就不會定位為一個做衛星導航的科技公司,因此研發時就希望提供豐富而完整的產品線。不管跑步、騎車、打獵,還是潛水釣魚,都有相關的產品。價格帶則從新台幣二千多元的穿戴式裝置,到整套上百萬的專業航空設備。在這樣多元的產品下,自然也創造出了許多連結生態系統的機會。現在,Garmin 還把行動支付功能與穿戴式裝置連結,將金融服務納入生態系統。Garmin 創造的生態系統可給台灣企業一些啟發,追求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

更多內容請見2019年09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新生態系統經濟〉
https://www.hbrtaiwan.com/journal_content_HBR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