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管會黃天牧/加入ESG精神,推動台灣公司治理3.0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年走馬上任,就大力推動永續發展概念。他所提出的「公司治理3.0」是什麼概念?對於台灣的ESG現況又有什麼觀察?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於今年520上任,三個月後,先後發布兩大重要政策:「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與「公司治理3.0 永續發展藍圖」,大力推動台灣上市櫃公司與金融業致力於永續發展,強調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ESG目標。

金管會推動ESG的背景與目標為何?以下是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接受《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的專訪內容。

ESG是全球普世價值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請主委分享全世界ESG的發展風潮?

黃天牧答(以下簡稱答):永續發展這個議題,早在半個世紀前就開始。1967年時,有一個全球智庫「羅馬俱樂部」,曾提出一個觀念──成長的極限。這個觀念認為,如果無窮盡地強調經濟發展,人類與地球的資源是否能支持下去?因而有了《成長的極限》這本書的問世(1972年),45年後,2017年又推出《成長極限的覺醒與共生》一書。

1987年,挪威籍的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女士,組織布倫特蘭委員會(Brundtland Commission)在聯合國提出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這份三百頁的報告,第一次定義了「永續」。希望這一代享受的生活與物質,下一代也能享受,這就是永續。這個報告產生很多回響。

但「永續」真正變成聯合國的重要政策,是在2015年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做為人類共同努力的標準,並希望2030年達成。

永續這個議題不是只看氣候變遷,還有所謂的社會跟治理。治理大家都很清楚,除了一般的公司治理,資安也是治理問題。社會層面,就包括人口老化、貧富差距、人權、男女性別平等,或者說種族宗教等。

這些議題,是人類在目前處理的共同議題總和。例如人口老化,202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第一次超過65歲以下人口。另外,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可能是全球化帶來的副作用。以治理來說,可能是資安與科技治理的問題。以社會來說,可能是AI會取代很多人的工作機會等。

問:金管會如何推動ESG?

答:永續已是目前世界上的普世價值,我認為,台灣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來提升台灣在整個國際社會中的貢獻跟能見度。

那麼,金管會及上市櫃公司能扮演什麼角色?金融業本身就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可能會衍生出系統風險。但氣候變遷也可能帶來一些商業機會,比方說,提供保險商品,來做為規避期貨變遷風險的工具。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金融機構有資金,不論是透過直接金融或間接金融,資金會配置給需要的企業或個人。如果用ESG做為衡量基準,就可以把資源配置給符合、或期待符合永續發展的企業或專業項目上。

比方說,銀行界在2000年開始有一個自發性的赤道原則,希望跨國大銀行面對專業融資的個案,應去審視這些個案有沒有傷害環境?比方說,在極地開發油礦或是開採礦產,會不會影響生態環境?這些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在做商業判斷的時候,就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先。

問:強調永續原則時,多年來我們使用「企業社會責任」(CSR),現在則用ESG,內涵有不同嗎?

答:內涵概念不斷被強化。企業社會責任(CSR),就是希望企業在行使商業之餘,還能兼顧社會公益。我個人對什麼名稱不特別在乎,我在乎的是內涵。

在荷蘭的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主持下,界定了一個很嚴謹的格式,告訴大家編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應注意哪些項目?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樣才能彼此比較,有透明性。GRI主持的雖然叫CSR報告,但也涵蓋了ESG的面向,所以我個人覺得,名稱不必然那麼重要,重點是內涵。

將ESG深植台灣產業

問:出「公司治理3.0」與過去2.0版,主要有何不同?

答:以往的公司治理,比較強調董事會的效能、股東行動主義、資訊透明揭露,而3.0特別加入永續藍圖,要求上市櫃公司或金融機構,揭露相關ESG的資訊,並且推出「永續板」。另外,也鼓勵機構投資人,善盡投資人的角色,關切被投資對象執行ESG的績效。簡言之,對整體上市櫃公司,除了注意傳統公司治理要求的規制,更要求在永續這部分的努力。

此外,還有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目前台灣大概有475家企業在做社會責任報告,大概占整個上市櫃公司的三成。我們希望企業在做社會責任報告書時,不是編纂而已,關鍵是內容是否禁得起檢視?所以還要有一些交易所、櫃買中心、會計師事務所,或者相關的NGO,去檢視品質。數量很重要,品質也很重要。

我們還計畫推動「永續板」,這個「板」的債券不只是關心環境,而是環境、社會、治理都關心。日前已有兩檔永續發展債券發行,發債所籌得之資金主要用於太陽能專案融資、受疫情影響之中小企業融資方案及社會住宅等。這對台灣來講,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彭博》(Bloomberg)的評鑑上,台灣揭露ESG的分數是全球第三名,僅次於法國跟西班牙,已具一定成果。

問:8月時,金管會也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主要涵蓋又是什麼?

答:我們在2017年推出第一階段的綠色金融,當時主要是金融機構授信、投資、發債方面的綠色議題,成績也不錯。

這次第二個階段,我們要進一步配合國際的趨勢,來了解台灣的產業結構中,什麼可以被歸納為永續?什麼可以歸納為綠色?這不是金融主管機關可獨立完成,故目前正在跟環保署共同研究永續金融涵蓋的範圍,希望明年底能有具體成果。

我們要先把定義做好,再告訴大家要揭露哪些資訊?怎麼去揭露?還要有一個大家交流的平台。當然,再進一步還會思考綠色金融如何帶來商業機會。

緊跟國際趨勢,創造台灣價值

問:台灣有三成上市櫃公司編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這樣的比例在全世界算如何?

答:我覺得並不低。這也是一個趨勢。目前外資在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持股,約四成二。外資為什麼要投資台灣的上市櫃公司?當然,第一個是我們的殖利率還不錯,本益比也合理,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上市櫃公司願意重視ESG。

現在,各國重要的投資機構都很重視這一環,比方說美國的BlackRock(貝萊德投信)或Vanguard(先鋒集團),對投資對象不是只有關心每股盈餘(EPS),還很關心被投資事業是不是重視永續?

問:除了法令要求,金管會還有其他方法,讓企業重視永續?

答:我覺得利他就是利己。也許有的人認為,企業做ESG是要花錢的,但做得好的,可以幫助公司賺錢。

我前兩天參加一個座談會,遇到一個高科技公司的永續長。他表示在推動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比方董事會問,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去做這些事情?他就說服對方,這是國際趨勢,大型企業都在做。後來他漸漸說服董事會,因為他們發覺,當消費者在決定要買誰的產品時,如果價格相當,消費者會選擇ESG做得比較好的那一家。

這表示,如果形象品牌價值做得好,競爭力是有提升的。當全球都以ESG做為普世價值,沒有任何重要的上市櫃公司能夠自外於這樣的潮流。所以重視ESG,是符合商業利益的。

以這點來說,我覺得不待主管機關提供什麼誘因措施,企業自己就會這麼做。尤其台灣有很多上市櫃公司,在國際供應鏈的循環裡面。國際很在乎ESG,所有供應鏈裡的廠商,也都要做到ESG。這麼做是必須的,這是一個生存策略。

問:以您的觀察,台灣企業在執行ESG上是否有罩門?

答:我覺得與其說罩門,應該說關鍵在於負責人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如果負責人也認知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而且把永續發展當做策略,這個公司就會特別重視永續發展。

更多內容請見2020年12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ESG永續新浪潮〉
https://www.hbrtaiwan.com/journal_content_HBR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