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腳先老? 漫談肌少症



台灣即將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已名列世界前茅,但是主計總處和衛福部曾經統計,台灣民眾的平均壽命是79.5歲,健康平均壽命卻只有70.8歲,代表人生中有長達8.7年都必須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且如果病痛的程度到達失能狀態,更帶給家人與照護者沉重的負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肌肉含量的重要性
2014年所統計的十大死因中,第6名的事故傷害以跌倒的增幅最大,多數都是老人。2005~2008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國人維生素D與鈣質攝取不足,65歲以上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一旦跌倒就容易造成骨折。肌肉減少也是老化的主因之一,且肌肉中的脂肪細胞增加,會導致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及失能;在身體失去平衡時,肌肉和關節如果無法即時反應,就容易跌倒。

而同樣是高齡化社會的北歐各國,銀髮族卻能維持尊嚴、迎接老化來臨,主要是因為政府將大部分預算投入促進健康醫療產業,採取預防性照護措施,而非只注重生病後的長期照護。以丹麥和芬蘭為例,運用政府、社區、大學等各種資源,提供運動及營養諮詢,甚至還有個人化的運動處方,訓練肌力,培養老人家生活自理的能力。丹麥為75歲以上老人提供每年一次的預防訪視,健康諮詢顧問在訪視後會提出個人化的健康促進計劃。為長輩設計的運動多元且有趣,遊戲般的運動能夠訓練四肢肌力,也有模仿公車搖晃的平衡訓練器械,許多人甚至還可以吊單槓、翻筋斗。

➤ 什麼是肌少症?
根據內政部統計,在2018年時,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會達到14%,2025年時預估會高達20%,成為超高齡社會。研究指出,30歲開始肌肉會慢慢流失,到了50歲以後,肌肉量的減少速度更是逐年加快,「肌少症」變成了高齡社會最熱門的議題。

肌少症簡單來說就是骨骼肌流失,骨骼肌除了進行動作,也是身體儲存蛋白質的地方,當人體遇到壓力或飢餓時,身體會將骨骼肌的蛋白質轉為能量,提供給身體繼續運作,十分重要。1998年時,新墨西哥州老年人健康調查數據最先提出肌少症定義,經過多年研究發展,歐美、亞洲各國都試著定義出符合自己種族的指標,台灣也可望在未來越來越重視預防肌少症的重要性。

➤ 為什麼肌肉會減少?
人體肌肉大約佔體重的30~50%,實際肌肉量要看個人健康程度和體脂肪量而定。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的組織、強度和耐力會減弱,有研究指出,從40歲到70歲之間,肌肉量每10年約減少8%。換算下來,如果一位女性30歲時身上有20公斤肌肉組織,到70歲則會減少到剩15公斤。2010年歐洲肌少症聯盟召集專家開會,訂出三項重要指標,包括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減少、肌耐力減少。

肌肉和骨骼都是影響身體能否正常活動的關鍵,肌肉量減少、肌力下降的首因就是老化,老年人即使體重不變,身體脂肪比率會提高,並堆積在腹部內臟層和器官,造成全身瘦肉質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