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血管暗藏危機?當心周邊血管動脈阻塞、靜脈曲張
蔡財福醫師指出,醫學證據顯示,若患者有間歇性跛行、腳痛、腳麻等輕微症狀,建議透過藥物和飲食生活來控制危險因子;若症狀越來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則可以選擇介入性導管治療或周邊動脈繞道手術。
社會大眾對心臟血管疾病高度警覺,但腿部血管疾病也不可輕忽;周邊血管疾病分為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兩大類。新光醫院心臟及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蔡財福表示,三高引發的動脈疾病,也會影響下肢周邊動脈阻塞,診間常見病人跛行,卻誤以為是單純老化或是疲勞,因自認不嚴重而拖延病情,然而當症狀發生例如摸不到足背脈搏就要當心了;至於下肢靜脈疾病,靜脈曲張病人最多,如發現腿部有色素沉澱、皮膚病變等症狀,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前往心臟血管外科,或設有靜脈曲張門診的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腿部周邊動脈血管阻塞 嚴重恐須截肢
蔡財福醫師說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的血管病變,也會發生在周邊血管。約30%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合併患有周邊血管疾病。下肢血管與心臟血管結構類似,但下肢活動多,承受壓力也比上肢負擔大,再加上體內若有過多的脂肪類的雜質(膽固醇)囤積在血管壁上,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血管逐漸狹窄、阻塞,造成下肢血流量不足。
蔡財福醫師表示,急性的下肢血管栓塞,俗稱「腳中風」,突然腿部劇痛、蒼白,可能是大塊血栓堵塞,截肢率極高,和心肌梗塞一樣須要立刻就醫處理;不過大部分患者屬於慢性阻塞,因三高造成血管逐漸狹窄,症狀從初期的手腳冰冷、痠麻,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嚴重則有難以癒合的遠端腳趾或腳底的傷口。醫師強調,周邊血管阻塞不可輕忽,若下肢血流不足以供應細胞,組織開始壞死,出現腳趾末梢變黑、潰瘍、壞疽,繼續惡化可能會面臨截肢。
周邊動脈血管 阻塞也能「通血管」
蔡財福醫師指出,醫學證據顯示,若患者有間歇性跛行、腳痛、腳麻等輕微症狀,建議透過藥物和飲食生活來控制危險因子;若症狀越來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則可以選擇介入性導管治療或周邊動脈繞道手術。
目前微創手術的介入導管治療是主流,蔡財福醫師說明,從鼠蹊部動脈打針,用導線鑽過阻塞血管,再用介入氣球工具在阻塞的血管內擴大、膨脹撐開,並視情況置放支架維持血管結構;不過醫師也提到,手術之後並非一勞永逸,若是病患沒按時吃藥、控制飲食及適當運動的話,術後6~12個月後仍有很高的機率發生再次狹窄。另外,也可透過斑塊旋切術的治療方法,刮除血管內壁的鈣化斑塊,並搭配塗藥氣球,加強血管內壁對於藥物的吸收,提高中長期血管暢通率的效果。
預防周邊動脈阻塞 做好3件事
蔡財福醫師建議,最好的治療還是多運動,促進腿部血液循環,平常民眾也可遵守下列3項生活準則,以及若是發現異狀,及早治療的手術效果會更好。
① 控制三高。
②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最重要是戒菸,杜絕阻塞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