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抓,那也癢?幹細胞生長因子助你遠離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可能因遺傳、外在環境刺激造成,如此難纏的疾病究竟該如何治療?除了外用藥膏、口服藥物之外,幹細胞生長因子也是另一種解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嬰幼兒時期,常見症狀包含皮膚發癢、紅腫、苔蘚化,其中發癢是最主要的症狀,有時患部會有清澈液體流出,隨著發炎時間愈久,液體可能變得愈加濃稠。未滿足歲的嬰兒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紅疹會遍佈全身;隨著年紀增長,症狀會逐漸改變,年紀稍大時會發生在肘窩、腋窩等部位;成年以後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則好發於手腳等部位。無論是患者本人或其家族成員,除了皮膚相關症狀,也可能伴隨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以外用、口服為主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方法,主要分為「外用」和「口服」兩種。外用藥膏屬於第一線或第二線的治療藥物,醫師在診斷後,會根據病灶的部位、範圍來選擇不同強度的藥膏。
〈1〉局部類固醇藥膏
類固醇藥膏可抗發炎、免疫抑制效果,只要針對患部直接塗抹,即可獲得良好控制。然而,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會讓皮膚變薄、微血管擴張,帶來萎縮性高血壓、糖尿病、肌肉不適、月亮臉等副作用,更可能造成毛囊發炎、刺痛感染,停藥後甚至會導致症狀更嚴重。以12歲以下孩童來說,長期使用更會導致腎上腺功能障礙或「庫欣氏症候群」。「庫欣氏症候群」是因腎上腺皮質醇分泌異常造成的一系列症狀,患者外觀會出現月亮臉、軀幹性肥胖、肌肉無力、背部疼痛等問題,另導致高血壓、血糖升高、腹部皮膚出現暗紫色條紋,女性患者可能產生體毛增加,或月經不規則等症狀。
〈2〉保濕劑
使用類固醇藥膏時,可搭配保濕劑增加皮膚屏障、減少水分流失,避免乾燥、搔癢、紅斑、苔蘚化等症狀,藉以減少類固醇藥膏的用量。保濕劑分為油膏、乳霜、乳液等質地,可能讓皮膚產生黏膩、悶濕等不適感。
〈3〉免疫抑制劑藥膏
這類藥膏是利用免疫抑制的特性來抑制異位性皮膚炎,效果也十分良好,不過長期下來會增加淋巴瘤、皮膚癌的風險,所以也不適合長期使用。
當外用藥膏無法有效控制時,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來止癢,若傷口有細菌感染,則必須再加上抗生素治療,這兩種方法僅能減緩症狀,還要搭配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然而,口服類固醇會導致腎上腺機能不足、生長抑制問題,增加嚴重感染的風險;口服免疫抑制劑則可能引發腎毒性、高血壓、多毛症、牙齦增生等副作用,也會增加感染風險,使用前應由醫師詳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