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脊髓損傷,就交給幹細胞生長因子
根據資料顯示,國內每年每萬人當中約有2.46人發生脊髓損傷,不僅對生活造成極大不便,伴隨而來的照護花費更是龐大負擔。過去脊髓損傷是不可逆且無法治癒的,但隨著醫療科技進展,現在有機會利用幹細胞生長因子來改善症狀,讓患者有機會重新站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謂脊髓損傷,是指脊椎受到外力等急性傷害,使神經訊息傳遞出現問題,於是身體喪失運動、感覺功能,甚至連自主呼吸、排泄都有問題。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通常分為以下兩種:
〈1〉外力造成的傷害:包含發生車禍、自高處墜落、摔倒、運動傷害、姿勢不良,或是脊椎遭槍傷、刀傷,於是脊椎移位、骨折導致內部的脊髓受到傷害。
〈2〉疾病造成的傷害:包含脊髓發炎、脊髓腫瘤、脊髓血管疾病、脊髓病變、自體免疫疾病等因素,都會對脊髓造成傷害。
脊髓損傷分成三類 嚴重者可能癱瘓
依照損傷部位和嚴重程度的不同,脊髓受損的症狀也有差異,包含運動功能障礙、感覺障礙、自主神經失調等三類。
〈1〉運動功能障礙:輕微時四肢有發麻症狀,嚴重者會導致無法自由活動行走,甚至出現下肢癱瘓、四肢均癱瘓等現象。
〈2〉感覺障礙:感覺功能發生異常,患者無法感到疼痛、觸覺、溫度,也有四肢發麻的症狀。
〈3〉自主神經失調:由於人體的脊髓神經掌管部分自主神經功能,若脊髓受損而使自主神經失調,會造成呼吸、心跳、血壓、排汗、大小便控制、性功能出現障礙。
脊髓損傷難恢復 急性期治療是關鍵
神經細胞壞死後,再生的機率相當低,換言之,脊髓一旦發生了損傷,就很難再恢復。因此,脊髓受傷後的急性期(約48小時內)應儘速接受適當的手術治療,不僅要保護脊髓不再受到傷害,也要將移位的脊椎復原,藉以減少脊髓壓力,降低受到壓迫的神經組織細胞持續壞死的機率,同時固定脊椎骨頭,讓損傷降至最低。手術結束後,患者必須持續接受復健治療,邁向足以獨立生活的階段,而復健時間取決於患部受傷及發炎的程度,短則數個月,也可能要持續好幾年。
幹細胞生長因子 可減緩脊髓損傷症狀
發炎反應會讓組織受傷程度惡化,若能緩解發炎反應,就有機會減輕脊髓受傷的症狀。隨著醫療科技進展,我們現在也能利用再生醫療產品來改善脊髓損傷,幹細胞生長因子就是其中之一。利用靜脈注射、患部定點注射的方式,讓生長因子在體內作用,將沈睡的幹細胞喚醒,就能夠抑制發炎反應、促進新陳代謝,更進一步引導生長因子到患部,幫助患部周邊的體細胞恢復,同時汰換死亡及衰敗的細胞,讓神經組織重建、再生。
只要是臨床上脊髓損傷的患者,都可以接受幹細胞生長因子治療。一般而言,患者經由醫師評估病況,擬定合適的療程後,症狀輕微者僅需一週到一個月施打一次,嚴重者則需要每天施打,直到損傷狀況改善為止,通常在六個月到一年就能看見成效。
改造居家環境、穿戴安全護具 心理復健也不可少
除了積極治療、安排復健之外,也應該適度改造居家環境,為患者打造更方便活動的空間。舉凡房間內安裝欄杆,浴室也要加裝握把、鋪上止滑墊、擺放洗澡椅,都是預防滑倒造成傷害的好方法。此外,也可以準備附有扶手的階梯,輔助患者拿取高處物品,也要移除門檻等障礙物,讓使用輪椅的患者方便移動。患者在運動時,必須穿戴合宜的安全護具,避免受損的脊椎再次受傷,直到恢復至中強度運動時都不會感覺疼痛,醫師評估也沒有問題之後,就不需要再長時間配戴護具。
最後,患者的心理層面也非常需要妥善的照護。無論接受何種治療,患者在術後都必須持續面對後續的復健護理,特別需要家人、親友的支持與陪伴,而患者自己也需要調整心態,積極面對治療與復健,才有機會真正戰勝病痛,邁向健康人生!
陳人輔 博士
現任喜資生技創辦人暨科研總監|英國諾丁漢大學生物醫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口腔生物所碩士|致力於成人及胚胎幹細胞、再生醫學、幹細胞生長因子、美容再生醫學等相關領域進行研究與實際應用,曾於香港擔任亞太幹細胞研發副總及科技新報科學顧問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