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姚謙我願意

姚謙 中年非洲不遠離

直到踏入非洲,眼前景象才讓我明白:我真的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許多事情、許多景象,與我這地球另一端的腦袋邏輯和視覺經驗去對照,真的大不一樣了。

我以為非洲很遠,其實沒有。從香港飛到約翰尼斯堡,花了十三個鐘頭,睡了一覺,看了三分之一本艾倫狄波頓的《新聞的騷動》就到了。

這一趟十六天的非洲旅行,我帶了兩本書,一本是在出發前就已經讀了三分之一的《新聞的騷動》,另外一本是出發前才買的楊定一博士《靜坐》。《新聞的騷動》被遺落在贊比亞的營地裡,不過也好,書中許多逼真準確的描述,不斷把我拉回人性荒蠻的台灣媒體世界裡,讓我面對眼前非洲景象時,一直以為是虛擬的大型好萊塢電影,直到書不見了,才回過神來,確定自己真的在狂野非洲。

旅行與閱讀
在不同的國度

眼前的非洲即使是冬天,上午十點後仍然炎熱,動物和人都得找陰涼處休息,所以每天的Safari活動安排在早晨以及下午,中間長達五個小時待在營地,不停吃著各種食物,一天以此規律分成三等分。營地經理告訴我們盡量不要在屋外走動,因為這些天,大象總是闖進營地、而獅子也總在營地旁不遠處休息(雖然牠們都吃飽了)。經過兩天只有吃和發呆的午間,我決定開始閲讀楊定一博士的《靜坐》。

旅行前選書是有趣的緣分,以出發前的想像來決定書,而在旅行途中的閱讀卻總與預期不太一樣。開始讀楊定一博士的《靜坐》時,我已經經歷了有生以來首幾回的Safari,每天看到的野生動物,可能比平日數年還多,更有趣的是接觸了當地的一些人。縱然難得有大把時間看書,我放慢速度讀著、讀著、學習著書中的建議,閉上眼睛、呼吸、靜坐,唉!好難,也許是不遠處公獅的低吼聲、也許是河馬的噴水聲、或許是疑似大象的腳步聲,不知道為什麼心始終不安靜,畢竟,這是一個與自己出生到現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切都顯得如此不尋常。

《遠離非洲》
醞釀第二次的相遇

旅行回來,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看遙遠以前看過的電影《遠離非洲》,當時年紀小,才出校門涉世不深,看得朦朧唯美,此刻已幾乎忘光了,只剩下海報與主題音樂的記憶。回台北我買了一本新版藍光碟,重新安靜地慢慢再看一次。《遠離非洲》是丹麥作家凱倫.白烈森 Karen Blixen的自傳作品,女主角從丹麥到了肯亞安家置產、結婚又分手,然後愛上了一位追求自由,浪跡非洲的遊獵男子,可以把它當作女子生命中一段最美麗的愛情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85期/ 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