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合作史3-1】「大和解咖啡」共謀立院龍頭 跑一票功虧一簣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率先伸出友誼之手、北市長柯文哲點頭之下兩人同台,「藍白合」瞬間傳遍政壇,然兩邊陣營內各有雜音,前景未必看好。台灣當代史上出現過不少在野合作前例,貌合神離、同床異夢而致成少敗多,故事值得細細回味。

匯流新聞網記者何豪毅/專題報導
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成立,到出現能撼動國民黨政權的契機,大約是在李登輝主政後,國民黨分裂成「主流」「非主流」之後顯現。1993年8月,以正藍軍自居的「新國民黨連線」在時任立委趙少康的領導下,與社民黨、勞動黨等第三勢力結合,正式成立「新黨」。
新黨成立最初理念是「反共、反台獨,秉持孫中山思想」,與民進黨分據政治光譜兩端,雙方在各地衝突不斷,狀況嚴重到甚至發生多起暴力事件,包括1993年在高雄中學,民進黨支持者包圍新黨眾立委的「314事件」、1994年高雄勞工公園,再度發生暴力打砸的「925事件」,社會撕裂情況十分嚴重。
頻遭綠包圍 仇視新黨動輒拳腳相向
1994年出任民進黨主席,施明德1995年立委選舉前提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主張「政治大聯合,社會大和解」。選後3黨不過半,12月14日施明德與新黨立委趙少康、陳葵淼、周荃等人,在立法院研究大樓喝了場「大和解咖啡」,確定雙方合作意願。
按照民進黨當時與新黨合作的「陽謀」,1995年立委選舉結果新黨21席成為關鍵少數,與民進黨合作機會大增,若能一起奪下立法院長寶座,便可撼搖當時看似壯大的國民黨執政基礎。

然而施明德的大和解路線在民進黨內釀成風暴,以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為首的「正義連線」,成員立委彭百顯、沈富雄、呂秀蓮、李進勇及許添財等多次發難,對施明德「喝咖啡」前未與黨團溝通「不能茍同」,甚至以「同流合汙」、「淪為幫手」公開批評,惹得施明德與黨團幹事長周伯倫拍桌對罵。
施明德推大和解 正義連線極力反對
在對抗國民黨的策略中,民進黨向藍營原民立委拉攏,以副院長寶座換取原民立委支持,在全部164席立委中,國民黨85席有5票亮起紅燈,讓民進黨54席、新黨21席及無黨4席,有了一搏的空間。
1996年2月2日第三屆立院開議,立法院長選舉大戲登場,在選舉主席洪昭男多次提醒不可亮票之下,眾立委仍全程亮票,新黨21張選票都照先前約定投給施明德,中午12時第一輪投票結果揭曉,國民黨劉松藩與在野聯盟施明德戰成80比80平手,需進入第二輪投票。
第一輪跑票顯然比原先預期的要嚴重,時任中央政策會執行長饒穎奇改採「人盯人」,防止二輪投票時再度跑票,重點對象甚至由黨鞭親自跟監。最後開票結果,劉松藩82票,施明德81票,綠委張晉城廢票1票,國民黨在藍營立委歡呼聲中驚險過關。

這場國民黨差點翻船、在野聯盟雖敗猶榮的政治大戲,後人稱之為「二月政改」。

匯流新聞網記者何豪毅/專題報導
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在台北圓山大飯店成立,到出現能撼動國民黨政權的契機,大約是在李登輝主政後,國民黨分裂成「主流」「非主流」之後顯現。1993年8月,以正藍軍自居的「新國民黨連線」在時任立委趙少康的領導下,與社民黨、勞動黨等第三勢力結合,正式成立「新黨」。
新黨成立最初理念是「反共、反台獨,秉持孫中山思想」,與民進黨分據政治光譜兩端,雙方在各地衝突不斷,狀況嚴重到甚至發生多起暴力事件,包括1993年在高雄中學,民進黨支持者包圍新黨眾立委的「314事件」、1994年高雄勞工公園,再度發生暴力打砸的「925事件」,社會撕裂情況十分嚴重。
頻遭綠包圍 仇視新黨動輒拳腳相向
1994年出任民進黨主席,施明德1995年立委選舉前提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主張「政治大聯合,社會大和解」。選後3黨不過半,12月14日施明德與新黨立委趙少康、陳葵淼、周荃等人,在立法院研究大樓喝了場「大和解咖啡」,確定雙方合作意願。
按照民進黨當時與新黨合作的「陽謀」,1995年立委選舉結果新黨21席成為關鍵少數,與民進黨合作機會大增,若能一起奪下立法院長寶座,便可撼搖當時看似壯大的國民黨執政基礎。

然而施明德的大和解路線在民進黨內釀成風暴,以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為首的「正義連線」,成員立委彭百顯、沈富雄、呂秀蓮、李進勇及許添財等多次發難,對施明德「喝咖啡」前未與黨團溝通「不能茍同」,甚至以「同流合汙」、「淪為幫手」公開批評,惹得施明德與黨團幹事長周伯倫拍桌對罵。
施明德推大和解 正義連線極力反對
在對抗國民黨的策略中,民進黨向藍營原民立委拉攏,以副院長寶座換取原民立委支持,在全部164席立委中,國民黨85席有5票亮起紅燈,讓民進黨54席、新黨21席及無黨4席,有了一搏的空間。
1996年2月2日第三屆立院開議,立法院長選舉大戲登場,在選舉主席洪昭男多次提醒不可亮票之下,眾立委仍全程亮票,新黨21張選票都照先前約定投給施明德,中午12時第一輪投票結果揭曉,國民黨劉松藩與在野聯盟施明德戰成80比80平手,需進入第二輪投票。
第一輪跑票顯然比原先預期的要嚴重,時任中央政策會執行長饒穎奇改採「人盯人」,防止二輪投票時再度跑票,重點對象甚至由黨鞭親自跟監。最後開票結果,劉松藩82票,施明德81票,綠委張晉城廢票1票,國民黨在藍營立委歡呼聲中驚險過關。

這場國民黨差點翻船、在野聯盟雖敗猶榮的政治大戲,後人稱之為「二月政改」。
-
新聞關鍵字:
李進勇、 總統大選、 李登輝、 民進黨、 國民黨、 選舉、 江啟臣、 電影、 飯店、 趙少康、 柯文哲、 呂秀蓮、 新黨、 劉松藩、 陳水扁、 孫中山
‧ 民進黨 、 立委 、 國民黨 、 新黨 、 施明德 、 合作 、 在野 、 和解 、 政治 、 選舉 、 連線 、 投票 、 咖啡 、 立院 、 主席 、 台灣 、 成立 、 時任 、 嚴重 、 事件 、 支持 、 21 、 立法院長 、 陳水扁 、 正義 、 黨團 、 無黨 、 聯盟 、 張晉 、 龍頭 、 一票 、 功虧一簣 、 北市長 、 柯文哲 、 之下 、 出現 、 匯流 、 新聞網 、 報導 、 1993 、 趙少康 、 雙方 、 發生 、 暴力 、 高雄 、 包圍 、 1994 、 再度 、 社會 、 1995‧ 新聞網 、 雙方 、 執政 、 com 、 無法 、 新黨 、 政改 、 張晉城 、 彭百顯 、 宣布 、 許添財 、 社會 、 正義 、 表示 、 立院 、 當時 、 原民 、 李登輝 、 時任 、 合作 、 之下 、 台北 、 孫中山 、 周荃 、 反對 、 沈富雄 、 最後 、 在野 、 連線 、 寶座 、 黨團 、 藍營 、 CNEWS 、 主席 、 趙少康 、 跑票 、 立法院長 、 原民立委 、 廖學廣 、 事件 、 獨立 、 羅福助 、 中央政策會 、 民進黨 、 高雄 、 包圍 、 亮票 、 高雄勞工公園 、 何豪毅 、 台灣‧ 立院 、 民進黨 、 立法院長 、 施明德 、 陳水扁 、 國民黨 、 新國民黨 、 劉松藩 、 北市長 、 周伯倫 、 柯文哲 、 中央政策會 、 張晉城 、 立法院 、 趙少康 、 台灣 、 饒穎奇 、 高雄勞工公園 、 中評委 、 沈富雄 、 反共 、 台北 、 新黨 、 江啟臣 、 陳葵淼 、 呂秀蓮 、 李登輝 、 原民立委 、 社民黨 、 廖學廣 、 羅福助 、 許添財 、 周荃 、 李進勇 、 何豪毅 、 孫中山 、 彭百顯 、 洪昭男‧ CNEWS
- 新聞來源:匯流新聞網
- 更多政治新聞 »
‧
民進黨
、
立委
、
國民黨
、
新黨
、
施明德
、
合作
、
在野
、
和解
、
政治
、
選舉
、
連線
、
投票
、
咖啡
、
立院
、
主席
、
台灣
、
成立
、
時任
、
嚴重
、
事件
、
支持
、
21
、
立法院長
、
陳水扁
、
正義
、
黨團
、
無黨
、
聯盟
、
張晉
、
龍頭
、
一票
、
功虧一簣
、
北市長
、
柯文哲
、
之下
、
出現
、
匯流
、
新聞網
、
報導
、
1993
、
趙少康
、
雙方
、
發生
、
暴力
、
高雄
、
包圍
、
1994
、
再度
、
社會
、
1995
‧
新聞網
、
雙方
、
執政
、
com
、
無法
、
新黨
、
政改
、
張晉城
、
彭百顯
、
宣布
、
許添財
、
社會
、
正義
、
表示
、
立院
、
當時
、
原民
、
李登輝
、
時任
、
合作
、
之下
、
台北
、
孫中山
、
周荃
、
反對
、
沈富雄
、
最後
、
在野
、
連線
、
寶座
、
黨團
、
藍營
、
CNEWS
、
主席
、
趙少康
、
跑票
、
立法院長
、
原民立委
、
廖學廣
、
事件
、
獨立
、
羅福助
、
中央政策會
、
民進黨
、
高雄
、
包圍
、
亮票
、
高雄勞工公園
、
何豪毅
、
台灣
‧
立院
、
民進黨
、
立法院長
、
施明德
、
陳水扁
、
國民黨
、
新國民黨
、
劉松藩
、
北市長
、
周伯倫
、
柯文哲
、
中央政策會
、
張晉城
、
立法院
、
趙少康
、
台灣
、
饒穎奇
、
高雄勞工公園
、
中評委
、
沈富雄
、
反共
、
台北
、
新黨
、
江啟臣
、
陳葵淼
、
呂秀蓮
、
李登輝
、
原民立委
、
社民黨
、
廖學廣
、
羅福助
、
許添財
、
周荃
、
李進勇
、
何豪毅
、
孫中山
、
彭百顯
、
洪昭男
‧
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