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棺龜與斑龜現蹤都市區 新北農業局打造生態守護棲地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台北報導
今年3月間,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人員,在市區1處人口密集區的菜園,發現大量烏龜出沒。農業局表示,經過2次勘查及專家學者辨認,確定有保育類柴棺龜及原生種斑龜等,為了避免農民誤傷珍稀烏龜。5月28日也邀請專家學者實地授課,教導農民認識烏龜特徵,實踐生態保育行動,達成生產、生態、生活三生永續共融共榮。
農業局表示,已委託專家學者,自8月起啟動研究計畫,進一步了解柴棺龜的棲地利用模式及活動範圍。因為柴棺龜(Mauremys mutica)在IUCN被列為極危、臺灣紅皮書評估為近危,在臺灣低地農田與灌溉水系中受多重壓力,包括棲地改變、人為捕獵、外來紅耳龜生存擠壓、與斑龜雜交的多重風險,急需在地化的保育對策。
農業局指出,計畫首先利用刻痕標記及捉放法評估族群量,並測量個體基礎資料,雖然研究僅經過2個月,已有數個個體反覆出現,顯示棲地受到柴棺龜穩定的反覆利用;未來更計畫裝設無線電發報器,以更細緻地了解柴棺龜的活動範圍、距離、棲地利用型態及長時間停留的資料。

農業局表示,為了使棲地更適合柴棺龜生存,讓族群有更多成長的空間,計畫也同步進行共域之外來種紅耳龜移除工作,降低柴棺龜面臨的棲地、食物及數量等生存競爭壓力。
農業局表示,紅耳龜俗稱巴西龜,原為觀賞寵物,喜歡靜水或水流緩慢的淡水環境,例如池塘、水庫、溝渠、濕地與河岸邊,常可見群聚於石頭或浮木上曬背,以昆蟲、魚蝦、水生植物、水草及腐肉等為食。因棄養嚴重,且繁殖力驚人,每年可產卵數回,每次可產10至25顆卵,嚴重壓迫台灣原生種龜類的生存空間。
農業局長諶錫輝表示,生態其實離人們很靠近,柴棺龜就是最好的例證。生態保育,不僅需要政府單位的重視,更需要全民共識,包含棲地維護、不放生、不棄養、不騷擾、不盜捕等。即使是生活中的小習慣,例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亂丟垃圾等,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態環境努力。
照片來源:新北市府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謝 東明
- 更多政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