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台派 美前助卿康貝爾出任白宮印太協調官
【本報綜合報導】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團隊13日證實,前亞太助卿康貝爾將出任白宮新設的「印太事務協調官」職位,主責亞洲事務。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過渡團隊13日透過電子郵件證實,國務院前亞太助卿康貝爾(Kurt Campbell)將出任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一職。
這個是拜登團隊新設的職位,先前普遍被媒體稱為「亞洲事務主管」(Asia tsar)。由於出任這個職位的人士將處理對中國關係,直屬長官為準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美中關係跌落谷底之際,格外受到外界關注。
現年63歲的康貝爾曾在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任內擔任國務院亞太助卿,負責區域廣泛,囊括台灣、中國、日本、南北韓等多國。他也被視為歐巴馬時代「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背後的功臣之一。
在這之前,康貝爾曾在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時期擔任國防部亞太副助理部長,相當熟稔亞洲事務。
康貝爾在中國問題上屬相對強硬的民主黨人士。2019年他曾與蘇利文共同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表示,美國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外交政策重思,華府人士逐漸形成共識,認為與中國交往的時代已經過去。
文章指出,許多政策制定者與分析家正確摒棄過去40年來,美國對中國外交與經濟交往策略當中「較樂觀的假設」。美方以為可以為中國政治體制、經濟與外交政策帶來根本改變,就是一項基本錯誤;但文章提醒,也不該以為競爭就能成功讓北京轉變。
康貝爾去年10月出席倫敦智庫「政策交流」(Policy Exchange)活動時也曾明指,中國未來將持續是美國戰略競爭對手;美中真正競爭領域並非在軍事,而是人工智慧(AI)、5G、機器人研發等先進科技領域。
面對台灣,康貝爾態度友善。康貝爾過去至少6次訪台,與總統蔡英文、前總統馬英九及陳水扁都曾親自見過面;2013年初康貝爾卸任亞太助卿一職後,馬英九曾於當年10月在總統府當面頒贈他「特種大綬景星勳章」,感謝他為美台關係發展所做的貢獻。2021/1/14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過渡團隊13日透過電子郵件證實,國務院前亞太助卿康貝爾(Kurt Campbell)將出任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一職。
這個是拜登團隊新設的職位,先前普遍被媒體稱為「亞洲事務主管」(Asia tsar)。由於出任這個職位的人士將處理對中國關係,直屬長官為準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美中關係跌落谷底之際,格外受到外界關注。
現年63歲的康貝爾曾在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任內擔任國務院亞太助卿,負責區域廣泛,囊括台灣、中國、日本、南北韓等多國。他也被視為歐巴馬時代「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政策背後的功臣之一。
在這之前,康貝爾曾在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時期擔任國防部亞太副助理部長,相當熟稔亞洲事務。
康貝爾在中國問題上屬相對強硬的民主黨人士。2019年他曾與蘇利文共同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表示,美國正經歷冷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外交政策重思,華府人士逐漸形成共識,認為與中國交往的時代已經過去。
文章指出,許多政策制定者與分析家正確摒棄過去40年來,美國對中國外交與經濟交往策略當中「較樂觀的假設」。美方以為可以為中國政治體制、經濟與外交政策帶來根本改變,就是一項基本錯誤;但文章提醒,也不該以為競爭就能成功讓北京轉變。
康貝爾去年10月出席倫敦智庫「政策交流」(Policy Exchange)活動時也曾明指,中國未來將持續是美國戰略競爭對手;美中真正競爭領域並非在軍事,而是人工智慧(AI)、5G、機器人研發等先進科技領域。
面對台灣,康貝爾態度友善。康貝爾過去至少6次訪台,與總統蔡英文、前總統馬英九及陳水扁都曾親自見過面;2013年初康貝爾卸任亞太助卿一職後,馬英九曾於當年10月在總統府當面頒贈他「特種大綬景星勳章」,感謝他為美台關係發展所做的貢獻。2021/1/14
-
新聞關鍵字:
人工智慧、 國安會、 拜登、 機器人、 歐巴馬、 蔡英文、 陳水扁、 馬英九
‧ 康貝爾 、 中國 、 事務 、 助卿 、 美國 、 亞太 、 政策 、 出任 、 亞洲 、 外交 、 白宮 、 印太 、 協調 、 總統 、 拜登 、 團隊 、 職位 、 人士 、 關係 、 前總統 、 過去 、 競爭 、 當選人 、 13 、 證實 、 新設 、 國務院 、 一職 、 Asia 、 蘇利文 、 歐巴馬 、 擔任 、 台灣 、 時代 、 交往 、 文章 、 經濟 、 以為 、 10 、 領域 、 馬英九 、 親台派 、 美前 、 本報 、 綜合 、 報導 、 主責 、 Joe 、 Biden 、 過渡‧ 擔任 、 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 、 以為 、 Bill Clinton 、 AI 、 the Indo-Pacific 、 印太 、 前總統 、 美方 、 景星 、 亞太 、 Barack Obama 、 文章 、 當選人 、 助卿 、 國務院 、 陳水扁 、 白宮 、 經濟 、 出任 、 新設 、 蘇利文 、 競爭 、 蔡英文 、 Pivot 、 團隊 、 倫敦 、 民主黨 、 Kurt Campbell 、 Foreign Affairs 、 Policy Exchange 、 總統 、 國安會 、 職位 、 關係 、 證實 、 日本 、 美國 、 北京 、 馬英九 、 南北韓 、 Jake Sullivan 、 Joe Biden 、 康貝爾 、 中國 、 人工智慧 、 外交 、 時代 、 政策 、 拜登‧ 中國 、 康貝爾 、 蘇利文 、 倫敦 、 白宮 、 南北韓 、 美國 、 華府 、 馬英九 、 歐巴馬 、 美方 、 陳水扁 、 拜登 、 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 、 北京 、 台灣 、 國務院 、 日本 、 Policy Exchange 、 民主黨 、 景星 、 蔡英文 、 Asia tsar‧ Joe Biden 、 Kurt Campbell 、 the Indo-Pacific 、 Jake Sullivan 、 Barack Obama 、 Pivot 、 Bill Clinton 、 Foreign Affairs 、 Policy Exchange 、 AI
- 相關新聞專題: 美國疫情嚴重
- 新聞來源:自立晚報
- 更多政治新聞 »
‧
康貝爾
、
中國
、
事務
、
助卿
、
美國
、
亞太
、
政策
、
出任
、
亞洲
、
外交
、
白宮
、
印太
、
協調
、
總統
、
拜登
、
團隊
、
職位
、
人士
、
關係
、
前總統
、
過去
、
競爭
、
當選人
、
13
、
證實
、
新設
、
國務院
、
一職
、
Asia
、
蘇利文
、
歐巴馬
、
擔任
、
台灣
、
時代
、
交往
、
文章
、
經濟
、
以為
、
10
、
領域
、
馬英九
、
親台派
、
美前
、
本報
、
綜合
、
報導
、
主責
、
Joe
、
Biden
、
過渡
‧
擔任
、
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
、
以為
、
Bill Clinton
、
AI
、
the Indo-Pacific
、
印太
、
前總統
、
美方
、
景星
、
亞太
、
Barack Obama
、
文章
、
當選人
、
助卿
、
國務院
、
陳水扁
、
白宮
、
經濟
、
出任
、
新設
、
蘇利文
、
競爭
、
蔡英文
、
Pivot
、
團隊
、
倫敦
、
民主黨
、
Kurt Campbell
、
Foreign Affairs
、
Policy Exchange
、
總統
、
國安會
、
職位
、
關係
、
證實
、
日本
、
美國
、
北京
、
馬英九
、
南北韓
、
Jake Sullivan
、
Joe Biden
、
康貝爾
、
中國
、
人工智慧
、
外交
、
時代
、
政策
、
拜登
‧
中國
、
康貝爾
、
蘇利文
、
倫敦
、
白宮
、
南北韓
、
美國
、
華府
、
馬英九
、
歐巴馬
、
美方
、
陳水扁
、
拜登
、
Coordinator for the Indo-Pacific
、
北京
、
台灣
、
國務院
、
日本
、
Policy Exchange
、
民主黨
、
景星
、
蔡英文
、
Asia tsar
‧
Joe Biden
、
Kurt Campbell
、
the Indo-Pacific
、
Jake Sullivan
、
Barack Obama
、
Pivot
、
Bill Clinton
、
Foreign Affairs
、
Policy Exchange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