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燦長文談藻礁爭議 盼理性溝通

護藻礁公投連署成案在即,桃園市長鄭文燦在臉書上發千字長文表達想法。(圖/取自鄭文燦臉書)
由環保團體發起的護藻礁公投成案在即,桃園市長鄭文燦今(9)日晚間在臉書上發長文,述說他在就任的六年期間,市府結合民間力量,為海岸保護與藻礁生態所推動的業務,他知道,台灣現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北部必須穩定供電,中南部希望減煤減空污,而非核家園的理想,已經走到最後一步。這些價值都是我們追求的,他強調,「只有透過理性的討論,才有可能突破對立的迷霧」。
鄭文燦說,他在上任前提出「觀新藻礁要保護,大潭藻礁要調查」,就是希望藻礁保護能夠建立制度。並且成立海岸保護專責單位「海岸管理處」,以更多的人力及預算,結合各單位的職權,分別完成了「桃園藻礁污染源督察管制計畫」、「桃園市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大潭藻礁區的調查報告」,從工業污染源的稽查、河川污染的監測、海岸生態教育、藻礁及海岸巡護、海洋垃圾清除、海廢回收再利用、漁業文化體驗、濱海植物園設置、藻礁生態環境教室興建,到濱海休閒觀光的推動。
鄭文燦指出,桃園沿海藻礁南北延伸達27公里,市府採取了分段分區的保護對策。也因為藻礁成長的天敵是污染、砂埋及垃圾,所以市府強力取締不合格的污水排放,從2015年到至今,六年多來一共罰款3億2700萬,稽查1萬2228次,開罰1400件,勒令停工超過95件,移送法辦16件。目前,桃園河川污染指標大幅改善,藻礁的生態系,逐漸恢復多樣性與生命力。
鄭文燦提到,這六年來,市府在海岸保護業務合計投入8億4,224萬元以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也投入1500萬建立「藻礁環境生態教室」,推動環境教育,目標培訓500位藻礁種子教師,深入校園。同時,向經濟部爭取1億2千萬補助海洋大學在觀音設置藻礁生態館,已獲核定。
鄭文燦表示,藻礁成為話題的時間並不久,但藻礁的價值,確實是珍貴的。這六年多來,桃園市政府結合民間力量、學術單位,通力合作,保護藻礁及海岸生態,現在已經有所成果。但行政院2014年宣布核四封存,同時啟動三接計畫,成為藻礁議題的衝突根源,三接從馬政府核定的232公頃開發面積,到蔡政府時期只剩23公頃,蔡政府盡了非常大的努力,盡力降低影響藻礁;2015年他也要求農業局委託中央大學進行藻礁調查,但中央大學報告結論並未建議將大潭海岸劃設為自然保護區。
環團主張三接改設台北港的替代方案,是出自於保護大潭藻礁的願望,但也有許多困難必須克服,鄭文燦說,我們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北部必須穩定供電,中南部希望減煤減空污,而非核家園的理想,已經走到最後一步。這些價值都是我們追求的,我們只有用理性的討論,才有可能突破對立的迷霧。
鄭文燦深信,保育藻礁、非核減煤,其背後都是環保的思維,都有一顆愛台灣的良善之心,都是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永續的環境,這些主張無須互相否定。而他希望,台灣人民能夠理性溝通、務實面對,釐清各項事實,在兩種環保方案的兩難之中權衡。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台灣,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如何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永續繁榮的台灣,是我們這一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相關新聞
環團:國民黨將藻礁公投與核電扯上關係 難理解
昔護藻礁綠委 黃暐瀚嘆:他現在「變了一個人」
中火與藻礁只能二選一?環團:綠色能源轉型才是第三條路
-
新聞關鍵字:
回收、 核四、 環保、 空污、 臉書、 觀光、 鄭文燦
‧ 藻礁 、 鄭文燦 、 海岸 、 保護 、 生態 、 台灣 、 桃園 、 理性 、 六年 、 市府 、 希望 、 大潭 、 環境 、 臉書 、 環保 、 結合 、 推動 、 非核 、 已經 、 價值 、 調查 、 單位 、 污染 、 大學 、 政府 、 三接 、 一個 、 長文 、 溝通 、 公投 、 成案 、 在即 、 市長 、 民間 、 力量 、 業務 、 面臨 、 能源 、 轉型 、 關鍵 、 時刻 、 北部 、 穩定 、 供電 、 中南部 、 減煤減 、 空污 、 家園 、 理想 、 走到‧ 海岸 、 生態 、 對立 、 已經 、 走到 、 市長 、 主張 、 教室 、 污染 、 民間 、 成案 、 投入 、 突破 、 污染源 、 藻礁生態館 、 最後 、 時刻 、 推動 、 溝通 、 桃園 、 空污 、 迷霧 、 計畫 、 台北港 、 關鍵 、 濱海 、 供電 、 公投 、 稽查 、 業務 、 中南部 、 公頃 、 轉型 、 核定 、 家園 、 市府 、 河川 、 在即 、 環境 、 中央 、 行政院 、 價值 、 政府 、 面對 、 方案 、 力量 、 永續 、 長文 、 農業局 、 設置‧ None
- 新聞來源:今日新聞
- 更多政治新聞 »
‧
藻礁
、
鄭文燦
、
海岸
、
保護
、
生態
、
台灣
、
桃園
、
理性
、
六年
、
市府
、
希望
、
大潭
、
環境
、
臉書
、
環保
、
結合
、
推動
、
非核
、
已經
、
價值
、
調查
、
單位
、
污染
、
大學
、
政府
、
三接
、
一個
、
長文
、
溝通
、
公投
、
成案
、
在即
、
市長
、
民間
、
力量
、
業務
、
面臨
、
能源
、
轉型
、
關鍵
、
時刻
、
北部
、
穩定
、
供電
、
中南部
、
減煤減
、
空污
、
家園
、
理想
、
走到
‧
海岸
、
生態
、
對立
、
已經
、
走到
、
市長
、
主張
、
教室
、
污染
、
民間
、
成案
、
投入
、
突破
、
污染源
、
藻礁生態館
、
最後
、
時刻
、
推動
、
溝通
、
桃園
、
空污
、
迷霧
、
計畫
、
台北港
、
關鍵
、
濱海
、
供電
、
公投
、
稽查
、
業務
、
中南部
、
公頃
、
轉型
、
核定
、
家園
、
市府
、
河川
、
在即
、
環境
、
中央
、
行政院
、
價值
、
政府
、
面對
、
方案
、
力量
、
永續
、
長文
、
農業局
、
設置
‧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