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見追蹤系列18/ 未來總統百里侯任期政績盤點 柯侯施政成績存疑 賴強推政策引反彈

(菱傳媒/綜合報導)總統選戰逐漸白熱化,總統參選人的執政能力也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主要總統參選人當中包括副總統賴清德、新北市長侯友宜及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過去都曾從選戰中脫穎而出擔任直轄市長,他們過去參選時提出的政見,後來落實情形如何?《菱傳媒》針對三人任內重點政策的後續發展,進行扼要梳理,提供讀者客觀的評斷依據。
柯P新政毀譽參半 疫情打亂施政腳步
柯文哲2014年以政治素人之姿參選台北市長,挾著太陽花學運聲勢,以「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為政見主軸,選舉公報中處處可見他以社運作為情感號召,例如強調「公部門資訊充分揭露」及「打破黑箱」等,這都是當年學運的主要訴求,至於「不分藍綠」,後來也成為台灣民眾黨的核心價值。
「柯P新政」最初獲得不少掌聲,例如2016年為推行「西區門戶計畫」、改善北門周遭景觀,不到一周成功拆除忠孝橋引道,高效率的施工為人稱道。2017年成功辦理世界大學運動會,興建選手村安置遠道而來的選手們,接著柯文哲完成內政部撥款171多億元的「林口國宅興辦事業計畫」,讓世大運選手村搖身成為新北市2500戶的社會住宅,柯的聲勢也攀上高峰。

然而,柯文哲政見當中象徵公民參與的i-Voting,卻多數屬於「參與式預算」,市民並非真的有決定權,以其中具象徵意義的社子島開發前途為例,市府與當地居民的爭議至今仍未解。
2015年柯市府又推出行動派出所,但試辦4個月後便因僅受理30案,改轉型成機動派出所,2017年後機動派出所報案數直接掛蛋,今年5月又爆出警備車全數報廢。現任市長蔣萬安目前正評估要讓行動派出所收攤。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台,也影響柯市府施政步調。例如柯文哲推動「科技防疫」政策,台北市有3區試行口罩販賣機,但銷量不如預期,還需配置人力防止「超買」,遭批評成效不彰,原計畫耗資280萬擴大到全市,最後黯然退場。後續市府又耗資千萬元推動實聯制近距無線通訊(NFC)機台,也因實聯制退場而無用武之地,遭批浪費公帑。
台南經驗賴進中央 強推政策屢現爭議
賴清德在台南深耕多年,參選市長前便蟬聯四任選區立委,市長任內被網友封為「賴神」,柯文哲也曾讚揚賴清德神在「勤奮」。儘管賴清德在第二任市長任內,曾為抵制涉及賄選的議長李全教,2百多天未進議會報告,但他的施政仍有其延續性,2017年轉任行政院長後,也將台南市的政策帶入中央。
例如賴清德2014年參選市長時,推出「推動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政見,誓言要讓台南在2024年成為雙語城市,並在2015年成立「第二官方語言辦公室」。2017年賴清德接任行政院長後,同年10月教育部隨即成立「英語推動會」,隔年提出相關報告。
2018年12月25日,《國家語言發展法》三讀通過,明定我國官方語言,使推動雙語國家有法理基礎(此前我國無官方語言)。2020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在就職典禮上,也強調要以「2030雙語國家」為目標。
- 記者:菱傳媒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