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貝多芬!AI譜出第十號交響曲
數百年來,貝多芬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一直是樂迷心中的一大遺憾…
1817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委託音樂大師貝多芬創作兩首交響曲,之一就是《第九號交響曲》,成了貝多芬的代表作,另一首《第十號交響曲》,則隨著貝多芬1827年撒手人寰,成了遺作,只有寥寥幾個音符,以及一些貝多芬對這首作品的想法流傳下來。
2019年,致力於音樂科技推廣的奧地利組織卡拉揚研究所(Karajan Institute)負責人羅德(Matthias Röder)找來多位音樂家、AI專家,運用AI模型學習貝多芬的音樂風格並創作曲子!
羅德曾說:「之前沒有機器能創作這麼長的曲子,這非常獨特。」
為了讓AI有跡可循,團隊音樂專家整理貝多芬留下來的《第十號交響曲》筆記,拼湊貝多芬對《第十號交響曲》的想法,並將現存小節按樂章分類,經歷18個月的努力,AI繳出的漂亮的成績單,除了熟稔貝多芬流傳的《第十號交響曲》旋律專家,無人能分辨兩者差別,羅德非常興奮地說:「測試成功讓我們知道走在正確的路上。」
2021年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已藉人工智慧(AI)技術完成,且舉辦全球首演,讓人們聽聽或許是有史以來最接近貝多芬本人創作的《第十號交響曲》。
期待AI未來帶給人們更棒的音樂享受,說不定你正在聆聽的音樂正是AI的創作呢!

這篇文章 致敬貝多芬!AI譜出第十號交響曲 最早出現於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
1817年,英國皇家愛樂協會委託音樂大師貝多芬創作兩首交響曲,之一就是《第九號交響曲》,成了貝多芬的代表作,另一首《第十號交響曲》,則隨著貝多芬1827年撒手人寰,成了遺作,只有寥寥幾個音符,以及一些貝多芬對這首作品的想法流傳下來。
2019年,致力於音樂科技推廣的奧地利組織卡拉揚研究所(Karajan Institute)負責人羅德(Matthias Röder)找來多位音樂家、AI專家,運用AI模型學習貝多芬的音樂風格並創作曲子!
羅德曾說:「之前沒有機器能創作這麼長的曲子,這非常獨特。」
為了讓AI有跡可循,團隊音樂專家整理貝多芬留下來的《第十號交響曲》筆記,拼湊貝多芬對《第十號交響曲》的想法,並將現存小節按樂章分類,經歷18個月的努力,AI繳出的漂亮的成績單,除了熟稔貝多芬流傳的《第十號交響曲》旋律專家,無人能分辨兩者差別,羅德非常興奮地說:「測試成功讓我們知道走在正確的路上。」
2021年貝多芬的《第十號交響曲》已藉人工智慧(AI)技術完成,且舉辦全球首演,讓人們聽聽或許是有史以來最接近貝多芬本人創作的《第十號交響曲》。
期待AI未來帶給人們更棒的音樂享受,說不定你正在聆聽的音樂正是AI的創作呢!

這篇文章 致敬貝多芬!AI譜出第十號交響曲 最早出現於 富蘭克林華美投信。
- 記者:富蘭克林投信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