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在多專科之間來回看診囉 AI整合型在宅醫療24小時照護高齡長者健康
記者葉曉姍台北報導
台灣早在2018年即已邁入高齡社會,針對銀髮族的長期照護政策與醫療資源,勢必成為未來醫療產業發展的重點。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截至去年為止,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已佔總人口比率達16%,也就是說台灣平均約每6人,就有1位是老年人。為了因應台灣高齡醫療需求的提升,以及老年人共病情況普遍,因此近年來,國內多間醫學中心等級醫院都成立了高齡醫學科,期待滿足高齡長者完善的整合性治療。
高齡醫學科與一般專科最大的差異在於整合性醫療,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楊哲銘表示,因治療對象為長者,高齡醫學科會特別重視肌少症、衰弱等老年人常見病症,也更關注病患多重用藥的問題,而且有些高齡者因同時患有多項慢性疾病,需服用大量藥物,考量到多重藥物間交互作用可能會影響療效,因此高齡醫學科透過整合性醫療,結合相關科別醫師群的意見,統一調整藥方,以減少患者服藥數量與次數。
雖然高齡醫學科可讓病患不必在多專科之間來回看診,但高齡醫學科在發展上,有些挑戰仍待克服,楊醫師指出,因高齡醫學科強調全人醫學,因此醫院中各科之間的互補與合作,是高齡醫學科能否成功治療病患的關鍵;另外,台灣過往醫學教育及民眾衛教較推廣專科化的治療,會產生病患與家屬在就醫時,第一時間去專科就診,而忽略了高齡醫學科可提供的醫療資源。
楊哲銘醫師也強調,除了醫院各科間的合作,是長者能否成功控制疾病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外,病患在看診後的家庭照顧也是一大重點,「在高齡醫學科常常看到,有時高齡者在家庭照護上,會由不同子女輪流照顧,這也造成某些家屬對患者照護或用藥情況不太了解,對長者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楊哲銘提醒,其實高齡者面臨最大的問題不僅是失能或衰老,而是家庭照顧的能力及與長照接軌的順暢與否。楊醫師認為,未來高齡醫學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將是整合高齡者的醫療與照護,倘若在照護上不確實,即使有優質的醫療資源,也無法讓高齡者維持健康。因此,長照的整合與照護連結,對高齡者的身心靈健康至關重要。
楊哲銘醫師表示,未來智慧醫療將對高齡醫學科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與改變,尤其在宅醫療將成為高齡醫學未來的發展主軸之一,因為人工智慧與行動裝置的結合,讓在宅醫療的患者可24小時進行生命徵象的監測,同時可以透過配戴攜帶型裝置量測生理數據,裝置會將數據上傳到雲端,由人工智慧分析病患情況,並提供給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醫師在了解病患的情形後,可以快速決定是否前往病患家裡進行診療或是建議儘速送長者到醫療機構就診,給予長者最完善的照顧。
圖說: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楊哲銘表示,未來智慧醫療將對高齡醫學科產生極大的影響與改變,尤其在宅醫療將成為高齡醫學未來的發展主軸之一。
台灣早在2018年即已邁入高齡社會,針對銀髮族的長期照護政策與醫療資源,勢必成為未來醫療產業發展的重點。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截至去年為止,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已佔總人口比率達16%,也就是說台灣平均約每6人,就有1位是老年人。為了因應台灣高齡醫療需求的提升,以及老年人共病情況普遍,因此近年來,國內多間醫學中心等級醫院都成立了高齡醫學科,期待滿足高齡長者完善的整合性治療。
高齡醫學科與一般專科最大的差異在於整合性醫療,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楊哲銘表示,因治療對象為長者,高齡醫學科會特別重視肌少症、衰弱等老年人常見病症,也更關注病患多重用藥的問題,而且有些高齡者因同時患有多項慢性疾病,需服用大量藥物,考量到多重藥物間交互作用可能會影響療效,因此高齡醫學科透過整合性醫療,結合相關科別醫師群的意見,統一調整藥方,以減少患者服藥數量與次數。
雖然高齡醫學科可讓病患不必在多專科之間來回看診,但高齡醫學科在發展上,有些挑戰仍待克服,楊醫師指出,因高齡醫學科強調全人醫學,因此醫院中各科之間的互補與合作,是高齡醫學科能否成功治療病患的關鍵;另外,台灣過往醫學教育及民眾衛教較推廣專科化的治療,會產生病患與家屬在就醫時,第一時間去專科就診,而忽略了高齡醫學科可提供的醫療資源。
楊哲銘醫師也強調,除了醫院各科間的合作,是長者能否成功控制疾病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外,病患在看診後的家庭照顧也是一大重點,「在高齡醫學科常常看到,有時高齡者在家庭照護上,會由不同子女輪流照顧,這也造成某些家屬對患者照護或用藥情況不太了解,對長者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楊哲銘提醒,其實高齡者面臨最大的問題不僅是失能或衰老,而是家庭照顧的能力及與長照接軌的順暢與否。楊醫師認為,未來高齡醫學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將是整合高齡者的醫療與照護,倘若在照護上不確實,即使有優質的醫療資源,也無法讓高齡者維持健康。因此,長照的整合與照護連結,對高齡者的身心靈健康至關重要。
楊哲銘醫師表示,未來智慧醫療將對高齡醫學科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與改變,尤其在宅醫療將成為高齡醫學未來的發展主軸之一,因為人工智慧與行動裝置的結合,讓在宅醫療的患者可24小時進行生命徵象的監測,同時可以透過配戴攜帶型裝置量測生理數據,裝置會將數據上傳到雲端,由人工智慧分析病患情況,並提供給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醫師在了解病患的情形後,可以快速決定是否前往病患家裡進行診療或是建議儘速送長者到醫療機構就診,給予長者最完善的照顧。
圖說: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楊哲銘表示,未來智慧醫療將對高齡醫學科產生極大的影響與改變,尤其在宅醫療將成為高齡醫學未來的發展主軸之一。

-
新聞關鍵字:
人工智慧
‧ 高齡 、 醫學 、 醫療 、 長者 、 醫師 、 病患 、 照護 、 未來 、 專科 、 台灣 、 發展 、 醫院 、 哲銘 、 治療 、 影響 、 產生 、 照顧 、 智慧 、 之間 、 看診 、 健康 、 資源 、 成為 、 老年人 、 情況 、 整合性 、 主治 、 表示 、 患者 、 重要 、 家庭 、 裝置 、 來回 、 24 、 小時 、 重點 、 指出 、 完善 、 最大 、 衛生 、 福利部 、 雙和 、 多重 、 用藥 、 問題 、 疾病 、 藥物 、 透過 、 結合 、 科可‧ 醫學 、 強調 、 醫師 、 影響 、 數據 、 雙和醫院 、 整合 、 成為 、 長者 、 改變 、 資源 、 透過 、 長照 、 主軸 、 智慧 、 主治 、 之間 、 尤其 、 情況 、 看診 、 多重 、 AI 、 結合 、 就診 、 產生 、 葉曉姍 、 專科 、 來回 、 進行 、 雙和 、 人工 、 內政部 、 醫療 、 家屬 、 裝置 、 小時 、 台灣 、 衛生 、 重點 、 問題 、 老年人 、 用藥 、 照護 、 治療 、 完善 、 未來 、 高齡 、 照顧 、 健康 、 患者‧ AI
- 新聞來源:民眾網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
‧
高齡
、
醫學
、
醫療
、
長者
、
醫師
、
病患
、
照護
、
未來
、
專科
、
台灣
、
發展
、
醫院
、
哲銘
、
治療
、
影響
、
產生
、
照顧
、
智慧
、
之間
、
看診
、
健康
、
資源
、
成為
、
老年人
、
情況
、
整合性
、
主治
、
表示
、
患者
、
重要
、
家庭
、
裝置
、
來回
、
24
、
小時
、
重點
、
指出
、
完善
、
最大
、
衛生
、
福利部
、
雙和
、
多重
、
用藥
、
問題
、
疾病
、
藥物
、
透過
、
結合
、
科可
‧
醫學
、
強調
、
醫師
、
影響
、
數據
、
雙和醫院
、
整合
、
成為
、
長者
、
改變
、
資源
、
透過
、
長照
、
主軸
、
智慧
、
主治
、
之間
、
尤其
、
情況
、
看診
、
多重
、
AI
、
結合
、
就診
、
產生
、
葉曉姍
、
專科
、
來回
、
進行
、
雙和
、
人工
、
內政部
、
醫療
、
家屬
、
裝置
、
小時
、
台灣
、
衛生
、
重點
、
問題
、
老年人
、
用藥
、
照護
、
治療
、
完善
、
未來
、
高齡
、
照顧
、
健康
、
患者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