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暮之光 吳雲龍軍警榮於一身 榮膺第45屆榮民楷模

、右為板橋榮家主任陳桂美。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塚纍纍。」此首漢代樂府詩集「十五從軍征」敘事詩,描述的正似榮民吳雲龍的生命故事。
板橋榮民之家的安養榮民吳雲龍,98歲,江蘇宿遷人。父母生有六名子女,吳員排行第五,幼年喪母,未能入學,即加入了抗日游擊隊,開始了戎馬生涯,生於風雨飄搖的年代,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正是吳雲龍的人生歷程,今日讀來,仍是不勝唏噓。
民國41年4月28日,吳雲龍與陳秀琴在媒妁的撮合下,借支了工作薪金與同仁支助,在宜蘭結為連理,過著戮力從公兼養豬、賣菜雖清苦卻甜美的日子,含辛茹苦的將五女二子拉拔長大,如今皆各自成家,兒女成行,孝子賢孫,承歡膝下,好不幸福,惟憾陳秀琴民國87年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64歲。

在榮家,時常會聽到榮民長輩擺龍門陣,回憶走過大江南北,經歷砲火連天的悲愴故事,期間,永遠是聽故事的人瞠目結舌,大呼過癮,而說故事的人往往說的傷感惆悵,潸然神傷,因為,他們說的盡是生離死別的親身經歷,一幕幕椎心泣血的畫面,一次次被重複強映眼簾腦海,點點滴滴匯成了他們的生命故事,也匯成了一部悲壯的中華民國血淚史,而吳雲龍正是這部史實的見證者。
吳雲龍,8歲喪母,父親終日為生活奔波,姐兄四人各自婚配謀生,不克顧及五弟,吳雲龍則成天帶著啞弟流浪,而為了躲避日本轟炸,父親四處尋求兄弟二人的收容者;12歲就當了童工,15歲就騎上馬背,肩上馬槍成了抗日游擊隊的一員,開始了兵戎之旅,之後,加入暫編第28師101團與共產黨部隊周旋,民國32年起,先後進入專員公署、偽第三師、保安六團、陸軍總部鄭州指揮部、河南省保安司令部、127軍(之後投共)、國軍99軍92師276團等單位。
民國38年9月8日,吳雲龍自廣州黃埔隨部隊搭軍艦往台灣,9月11日至高雄港,隨即轉赴花蓮(北埔)、台東(關山)、基隆、台南砲校、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受訓、宜蘭(金六結)、東南訓練團生產人員訓練班等單位,並於民國40年1月編入免職留籍人員,民國44年奉國防部命令除去原頂替之杜國榮之籍,更正為「吳雲龍」原名,同時結束了十餘年的軍職生涯。但是,吳雲龍另說到,民國39年2月任職獨立92師276團迫擊砲連中尉排長時,因另有規劃任用,未克隨原部隊開往舟山群島,至今思及仍感遺憾。

褪了軍服,投入民間,吳雲龍先在台中覓得染布廠工作,之後,還經歷過台北陽明山冷水坑擔煤、擔硫磺、宜蘭被服廠、基隆八堵工礦公司鍊鋼廠等工作,每份工作都不輕鬆,但日子卻過得很充實。
- 記者:民眾網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