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輪追思72週年 基隆沙灣歷史文化園區預計年中完工
地方中心/基隆報導

基隆市文化局27日舉辦「致太平-太平輪海難72週年追思活動」,市長林右昌陪同文化部長政務次長彭俊亨一同出席。林右昌表示,因為太平輪紀念碑的空間解嚴,啟動了整個的沙灣歷史園區的再造行動,未來將透過規劃跟設計的方式,重現歷史場景,讓年輕朋友重新認識這一段歷史。
代表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出席的彭政務次長表示,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所銘記的不只是家屬的思念,更是代表戰亂時代渴望奔向自由與和平的精神。基隆市政府獲文化部補助「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打破過去單點、單棟、個案的文化資產保存模式,在市長林右昌文化資產修復與文化治理的理念帶領下,重現基隆從大航海時期以來,400年發展的歷史現場。
彭政次還表示,相信明年的此時,太平輪紀念碑作為「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基隆東岸地區的重要節點,將持續見證臺灣共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資產,並彰顯基隆多重歷史文化價值及族群融合的大航海氣度與精神。
林右昌則在致詞時特別感謝罹難家屬的堅持及努力,讓太平輪沒有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並表示他有幸在這個時間點擔任基隆市長,參與這一件有意義的工作,與當時還是立委的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一起思考,將紀念碑的空間解嚴,也因為民主社會的進步,包括現任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等國防部官員支持,在2017年將過去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軍方圍牆拆除退縮,讓民眾能夠自由地參訪太平輪紀念碑,讓家屬隨時都可以來追思。
林右昌指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靈魂,就是文化跟歷史的精神,唯有重視過去,才能認識現在的自己;因為太平輪的紀念追思,啟動了整個的沙灣歷史園區的再造行動,除了中濱營區遷移,未來還將重現沙灘地景,透過規劃跟設計的方式,讓整個歷史場景、空間能夠重現,讓年輕朋友重新認識這一段歷史。
文化局長陳靜萍表示,思念不需要申請。過往海難家屬們進行追念憑弔,往往會因為自1951年於基隆港東岸沙灘上設立的紀念碑,被劃入軍方營區而徒生阻礙。但自2017年開始,經過多方協調,藉由讓軍營圍牆退縮,使紀念碑有機會重見於世人,是當時象徵性的重要一步。
陳靜萍提到,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沙灣地區及和平島歷史空間規劃,在太平輪紀念碑周邊除修復基隆要塞司令官邸與校官眷舍,也將紀念碑、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大沙灣石圍遺構區域進行規劃,未來將嶄新成為沙灣歷史文化園區,把歷史文化價值帶入生活空間,讓更多後代世人關注時代故事,共同面對歷史的記憶,也代表追求和平的願望。
文化局補充,1949年1月27日,一艘由中國上海航向台灣基隆的太平輪,在舟山群島附近海域與貨輪建元輪相撞發生海難,造成近千人罹難。這段歷史不僅代表戰亂期間追求自由的重要移民歷史,也盼齊憶、憑弔太平輪受難者的同時,珍惜台灣這塊土地的自由民主。
太平輪海難是台灣移民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海難遺族每年皆齊聚基隆市太平輪紀念公園,悼念、憑弔受難者。現場以放飛白鴿氣球作為和平的象徵,祈願永世太平。同時預計於今年5月完工的沙灣歷史文化園區,配合周遭文資點的串連,將更進一步呈現基隆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基隆市文化局27日舉辦「致太平-太平輪海難72週年追思活動」,市長林右昌陪同文化部長政務次長彭俊亨一同出席。林右昌表示,因為太平輪紀念碑的空間解嚴,啟動了整個的沙灣歷史園區的再造行動,未來將透過規劃跟設計的方式,重現歷史場景,讓年輕朋友重新認識這一段歷史。
代表文化部李永得部長出席的彭政務次長表示,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所銘記的不只是家屬的思念,更是代表戰亂時代渴望奔向自由與和平的精神。基隆市政府獲文化部補助「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打破過去單點、單棟、個案的文化資產保存模式,在市長林右昌文化資產修復與文化治理的理念帶領下,重現基隆從大航海時期以來,400年發展的歷史現場。
彭政次還表示,相信明年的此時,太平輪紀念碑作為「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基隆東岸地區的重要節點,將持續見證臺灣共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資產,並彰顯基隆多重歷史文化價值及族群融合的大航海氣度與精神。
林右昌則在致詞時特別感謝罹難家屬的堅持及努力,讓太平輪沒有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並表示他有幸在這個時間點擔任基隆市長,參與這一件有意義的工作,與當時還是立委的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一起思考,將紀念碑的空間解嚴,也因為民主社會的進步,包括現任參謀總長黃曙光上將等國防部官員支持,在2017年將過去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軍方圍牆拆除退縮,讓民眾能夠自由地參訪太平輪紀念碑,讓家屬隨時都可以來追思。
林右昌指出,一座城市最重要的靈魂,就是文化跟歷史的精神,唯有重視過去,才能認識現在的自己;因為太平輪的紀念追思,啟動了整個的沙灣歷史園區的再造行動,除了中濱營區遷移,未來還將重現沙灘地景,透過規劃跟設計的方式,讓整個歷史場景、空間能夠重現,讓年輕朋友重新認識這一段歷史。
文化局長陳靜萍表示,思念不需要申請。過往海難家屬們進行追念憑弔,往往會因為自1951年於基隆港東岸沙灘上設立的紀念碑,被劃入軍方營區而徒生阻礙。但自2017年開始,經過多方協調,藉由讓軍營圍牆退縮,使紀念碑有機會重見於世人,是當時象徵性的重要一步。
陳靜萍提到,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積極推動沙灣地區及和平島歷史空間規劃,在太平輪紀念碑周邊除修復基隆要塞司令官邸與校官眷舍,也將紀念碑、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大沙灣石圍遺構區域進行規劃,未來將嶄新成為沙灣歷史文化園區,把歷史文化價值帶入生活空間,讓更多後代世人關注時代故事,共同面對歷史的記憶,也代表追求和平的願望。
文化局補充,1949年1月27日,一艘由中國上海航向台灣基隆的太平輪,在舟山群島附近海域與貨輪建元輪相撞發生海難,造成近千人罹難。這段歷史不僅代表戰亂期間追求自由的重要移民歷史,也盼齊憶、憑弔太平輪受難者的同時,珍惜台灣這塊土地的自由民主。
太平輪海難是台灣移民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海難遺族每年皆齊聚基隆市太平輪紀念公園,悼念、憑弔受難者。現場以放飛白鴿氣球作為和平的象徵,祈願永世太平。同時預計於今年5月完工的沙灣歷史文化園區,配合周遭文資點的串連,將更進一步呈現基隆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
新聞關鍵字:
太平輪、 李永得、 林右昌、 鄭麗君、 黃曙光
‧ 歷史 、 太平輪 、 基隆 、 文化 、 紀念碑 、 沙灣 、 重要 、 園區 、 海難 、 林右昌 、 表示 、 空間 、 追思 、 基隆市 、 規劃 、 重現 、 場景 、 代表 、 家屬 、 自由 、 文化局 、 市長 、 部長 、 整個 、 未來 、 認識 、 這一 、 文化部 、 和平 、 精神 、 過去 、 資產 、 憑弔 、 台灣 、 72 、 週年 、 預計 、 完工 、 27 、 太平 、 政務 、 次長 、 出席 、 解嚴 、 啟動 、 再造 、 行動 、 透過 、 設計 、 方式‧ 台灣 、 市長 、 方式 、 計畫 、 航海 、 記憶 、 週年 、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 、 基隆 、 臺灣 、 基隆市 、 認識 、 海難 、 紀念 、 設計 、 重新 、 完工 、 世人 、 基隆港 、 規劃 、 彭政次 、 圍牆 、 鄭麗君 、 中濱 、 朋友 、 價值 、 場景 、 當時 、 精神 、 自由 、 李永得 、 政府 、 過去 、 文化 、 空間 、 退縮 、 黃曙光 、 資產 、 紀念碑 、 沙灘 、 太平輪 、 陳靜萍 、 出席 、 現場 、 思念 、 營區 、 進行 、 表示 、 重要 、 家屬‧ 林右昌 、 陳靜萍 、 基隆 、 沙灣 、 中濱 、 台灣 、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 、 黃曙光 、 臺灣 、 上海 、 太平輪 、 歷史文化園區 、 文化局 、 基隆市 、 中國 、 太平輪紀念公園 、 李永得 、 彭政次 、 基隆港 、 文化部長 、 文化部 、 彭俊亨 、 鄭麗君 、 政務次長‧ None
- 新聞來源:台灣好新聞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
‧
歷史
、
太平輪
、
基隆
、
文化
、
紀念碑
、
沙灣
、
重要
、
園區
、
海難
、
林右昌
、
表示
、
空間
、
追思
、
基隆市
、
規劃
、
重現
、
場景
、
代表
、
家屬
、
自由
、
文化局
、
市長
、
部長
、
整個
、
未來
、
認識
、
這一
、
文化部
、
和平
、
精神
、
過去
、
資產
、
憑弔
、
台灣
、
72
、
週年
、
預計
、
完工
、
27
、
太平
、
政務
、
次長
、
出席
、
解嚴
、
啟動
、
再造
、
行動
、
透過
、
設計
、
方式
‧
台灣
、
市長
、
方式
、
計畫
、
航海
、
記憶
、
週年
、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
、
基隆
、
臺灣
、
基隆市
、
認識
、
海難
、
紀念
、
設計
、
重新
、
完工
、
世人
、
基隆港
、
規劃
、
彭政次
、
圍牆
、
鄭麗君
、
中濱
、
朋友
、
價值
、
場景
、
當時
、
精神
、
自由
、
李永得
、
政府
、
過去
、
文化
、
空間
、
退縮
、
黃曙光
、
資產
、
紀念碑
、
沙灘
、
太平輪
、
陳靜萍
、
出席
、
現場
、
思念
、
營區
、
進行
、
表示
、
重要
、
家屬
‧
林右昌
、
陳靜萍
、
基隆
、
沙灣
、
中濱
、
台灣
、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
、
黃曙光
、
臺灣
、
上海
、
太平輪
、
歷史文化園區
、
文化局
、
基隆市
、
中國
、
太平輪紀念公園
、
李永得
、
彭政次
、
基隆港
、
文化部長
、
文化部
、
彭俊亨
、
鄭麗君
、
政務次長
‧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