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殷海光 陳菊:對台灣民主貢獻重大且深遠
記者林茂榮/採訪報導

自由主義大師、台大已故教授殷海光故居,(8)日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做完整的人─海光人權講堂」啟動記者會。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表示,在這個故居裡,感觸很深,殷海光先生在戒嚴時代早期,與雷震先生、傅正先生一起被尊稱自由民主三傑,對台灣的自由民主,貢獻重大且深遠。
這個人權推廣合作案的記者會,由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吳鯤魯、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周怡君共同啟動。
出席記者會的貴賓,殷海光基金會除了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吳鯤魯董事長之外,還有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弱水、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忠華、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顏厥安、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魯貴顯等5位董事。
人權會則有陳菊主委以及高涌誠副主委、田秋堇委員、王幼玲委員、鴻義章委員、葉大華委員、紀惠容委員、張菊芳、賴鼎銘等委員。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包括主任周怡君教授、黃默教授。此外,擔任政治大學雷震中心主任的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薛化元,也特別與會。
「做完整的人─海光人權講堂」為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後,第一個與民間團體及學術單位合作計畫, 合作案名稱引用自1958年由殷海光教授執筆,在《自由中國》雜誌發表的社論〈你要不要做人?〉
這篇社論是為了呼應《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10週年,並藉著介紹世界人權宣言條文,驗證、抨擊戒嚴體制諸多違反人權的不當,並在文章最後,留下震撼人心的結尾:
「我們究竟是否為完整的人,端視我們是否保有人權而定。凡願意做個人的,都應該為伸張自己的人權而奮鬥。」
陳菊致詞表示,殷海光在1969年過世,當時她才剛從宜蘭返回台北,沒機會接觸,但他倡議人權與自由主義的著作,在當時影響非常深遠,如果殷海光先生能夠多活10年、20年,相信台灣會更不一樣,一定會有更充足進步。
陳菊指出,回顧當年有幸與雷震先生成為忘年之交,當年雷震回憶錄等著作,她與黨外關心民主運動的朋友,想盡辦法偷渡到美國、日本與香港,才得以發表。傅正先生更是她1986年剛出獄時,一起推動組黨的重要催化者,唯獨殷海光先生,很遺憾無緣接觸。

自由主義大師、台大已故教授殷海光故居,(8)日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做完整的人─海光人權講堂」啟動記者會。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表示,在這個故居裡,感觸很深,殷海光先生在戒嚴時代早期,與雷震先生、傅正先生一起被尊稱自由民主三傑,對台灣的自由民主,貢獻重大且深遠。
這個人權推廣合作案的記者會,由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吳鯤魯、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周怡君共同啟動。
出席記者會的貴賓,殷海光基金會除了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吳鯤魯董事長之外,還有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弱水、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忠華、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顏厥安、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魯貴顯等5位董事。
人權會則有陳菊主委以及高涌誠副主委、田秋堇委員、王幼玲委員、鴻義章委員、葉大華委員、紀惠容委員、張菊芳、賴鼎銘等委員。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包括主任周怡君教授、黃默教授。此外,擔任政治大學雷震中心主任的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薛化元,也特別與會。
「做完整的人─海光人權講堂」為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後,第一個與民間團體及學術單位合作計畫, 合作案名稱引用自1958年由殷海光教授執筆,在《自由中國》雜誌發表的社論〈你要不要做人?〉
這篇社論是為了呼應《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10週年,並藉著介紹世界人權宣言條文,驗證、抨擊戒嚴體制諸多違反人權的不當,並在文章最後,留下震撼人心的結尾:
「我們究竟是否為完整的人,端視我們是否保有人權而定。凡願意做個人的,都應該為伸張自己的人權而奮鬥。」
陳菊致詞表示,殷海光在1969年過世,當時她才剛從宜蘭返回台北,沒機會接觸,但他倡議人權與自由主義的著作,在當時影響非常深遠,如果殷海光先生能夠多活10年、20年,相信台灣會更不一樣,一定會有更充足進步。
陳菊指出,回顧當年有幸與雷震先生成為忘年之交,當年雷震回憶錄等著作,她與黨外關心民主運動的朋友,想盡辦法偷渡到美國、日本與香港,才得以發表。傅正先生更是她1986年剛出獄時,一起推動組黨的重要催化者,唯獨殷海光先生,很遺憾無緣接觸。
-
新聞關鍵字:
運動、 陳菊、 葉大華
‧ 人權 、 殷海光 、 大學 、 先生 、 教授 、 陳菊 、 委員 、 台灣 、 自由 、 民主 、 雷震 、 深遠 、 完整 、 記者會 、 國家 、 委員會 、 主委 、 中心 、 主任 、 政治 、 貢獻 、 重大 、 主義 、 故居 、 海光 、 講堂 、 啟動 、 表示 、 戒嚴 、 傅正 、 一起 、 合作案 、 學術 、 基金會 、 董事長 、 吳鯤魯 、 東吳 、 張佛泉 、 研究 、 周怡君 、 學系 、 副教授 、 社會學系 、 發表 、 社論 、 世界 、 宣言 、 10 、 是否 、 當時‧ 民主 、 記者會 、 主義 、 董事長 、 魯貴顯 、 聯合國 、 先生 、 研究 、 日本 、 海光人權講堂 、 你要不要做人? 、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 雷震 、 著作 、 美國 、 是否 、 國家 、 殷海光 、 高涌誠 、 賴鼎銘 、 中心 、 台灣大學法律系 、 深遠 、 黃默 、 學系 、 周怡君 、 完整 、 當時 、 海光 、 副教授 、 宣言 、 東吳 、 大學 、 自由中國 、 重大 、 社會學系 、 顧忠華 、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 傅正 、 一起 、 主任 、 故居 、 顏厥安 、 委員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 中國 、 吳鯤魯 、 表示 、 國家人權委員會 、 人權會‧ 台灣 、 殷海光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 周怡君 、 雷震 、 傅正 、 顏厥安 、 紀惠容 、 薛化元 、 美國 、 陳菊 、 魯貴顯 、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 聯合國 、 台北 、 葉大華 、 張菊芳 、 台灣大學法律系 、 政治大學雷震中心 、 日本 、 田秋堇 、 人權會 、 國家人權委員會 、 賴鼎銘 、 顧忠華 、 海光人權講堂 、 高涌誠 、 中國 、 學術基金會 、 香港 、 黃默 、 吳鯤魯 、 宜蘭 、 林茂榮 、 鴻義章 、 王幼玲 、 政治大學文學院 、 陳弱水‧ None
- 新聞來源:台灣好新聞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
‧
人權
、
殷海光
、
大學
、
先生
、
教授
、
陳菊
、
委員
、
台灣
、
自由
、
民主
、
雷震
、
深遠
、
完整
、
記者會
、
國家
、
委員會
、
主委
、
中心
、
主任
、
政治
、
貢獻
、
重大
、
主義
、
故居
、
海光
、
講堂
、
啟動
、
表示
、
戒嚴
、
傅正
、
一起
、
合作案
、
學術
、
基金會
、
董事長
、
吳鯤魯
、
東吳
、
張佛泉
、
研究
、
周怡君
、
學系
、
副教授
、
社會學系
、
發表
、
社論
、
世界
、
宣言
、
10
、
是否
、
當時
‧
民主
、
記者會
、
主義
、
董事長
、
魯貴顯
、
聯合國
、
先生
、
研究
、
日本
、
海光人權講堂
、
你要不要做人?
、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
雷震
、
著作
、
美國
、
是否
、
國家
、
殷海光
、
高涌誠
、
賴鼎銘
、
中心
、
台灣大學法律系
、
深遠
、
黃默
、
學系
、
周怡君
、
完整
、
當時
、
海光
、
副教授
、
宣言
、
東吳
、
大學
、
自由中國
、
重大
、
社會學系
、
顧忠華
、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
傅正
、
一起
、
主任
、
故居
、
顏厥安
、
委員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
中國
、
吳鯤魯
、
表示
、
國家人權委員會
、
人權會
‧
台灣
、
殷海光
、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
周怡君
、
雷震
、
傅正
、
顏厥安
、
紀惠容
、
薛化元
、
美國
、
陳菊
、
魯貴顯
、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
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
聯合國
、
台北
、
葉大華
、
張菊芳
、
台灣大學法律系
、
政治大學雷震中心
、
日本
、
田秋堇
、
人權會
、
國家人權委員會
、
賴鼎銘
、
顧忠華
、
海光人權講堂
、
高涌誠
、
中國
、
學術基金會
、
香港
、
黃默
、
吳鯤魯
、
宜蘭
、
林茂榮
、
鴻義章
、
王幼玲
、
政治大學文學院
、
陳弱水
‧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