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 此曾在 個展 林舜龍以身體成詩 回望62獻祭給2021的春天

幾百年來, 許多藝術家都以自畫像(Self-Portrait)類型的創作, 尤其是荷蘭的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是藝術史學界公認的自畫像第一人, 有近百幅不同質材的自畫作品, 堅持且忠實地描繪了各時期裡的心路歷程, 來探索並剖析自己。

來自台灣的林舜龍說:「我以身體倒敘在時空中行走著, 回望62年歲月中, 讓每個曾經的存在, 透過雙手與畫筆記錄下來」。偕同策展人陳欣婷表示,這與日本的藝術祭或公共藝術的創作目標截然不同。 20年後的個展是林舜龍揭露自我內心的過程,獻祭給2021年的春天, 並將自己的身體如祭典般, 透過包裹、龜裂、脫殼、破裂、剝離、扭曲、覆蓋與殘碎等, 為他在62歲這年劃下關鍵的印記。且發現林舜龍藝術家偏愛以金箔入畫加光, 金箔常代表著生命之光、愛之光, 即便生命最陰鬱之處也有光。 達文西曾說過:「生命在光裡成為無限」, 從20世紀開始的藝術創作, 常與心理學連結與探索, 許多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 也是自我覺察與療癒的開始, 也許在每個回望的儀式中都得百轉千迴, 才能真正地探尋自己的那道救贖之光, 然後再將過往的養分, 重新一點點地再「萌芽」。


(圖: 藝術家林舜龍與其作品《62/1》, 以身體為詩, 為他在62歲這年劃下關鍵的印記)


(圖: 藝術家林舜龍於個展中,有許多探索自己身體的作品, 如祭典般獻給2021年的春天)


(圖: 林舜龍作品《春之蠕動-萌芽》,其偏愛以金箔入畫, 代表著生命之光與神聖感)


(圖: 藝術家林舜龍與畫廊老闆林清汶, 與其作品《春之蠕動- 綻放》)

英國當代最重要之一的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他的著作《另類的出口》一書中所提,「林布蘭最好的畫作通常極少提供觀看者任何觀點...., 站在畫前,非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觀看,而是觀者的身體往往也能夠想起自身的內在經驗」。林舜龍在2021年「界 - 此曾在」的展覽中, 不只提供民眾單純觀看, 還有反思自身的經驗外, 更重要的是這次你也會在, 現場民眾參與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成為林舜龍作品中的『此曾在』。

林舜龍, 同時具備台灣人的生猛、日本的含蓄與法國的浪漫的藝術家, 是我第一次會面的感覺。「我的日本老師說我這20年從事公共藝術是浪費生命」-林老師如是說, 而偕同策展人陳欣婷說: 「也許這也是生命中必須要的修練過程, 才能走到此刻這一步」。回望62年的準備, 可以看到林老師在每一次蛻變脫皮後的自己, 從1987日本時期的含蓄理性的《邂逅》; 1995巴黎時期的浪漫的《春之狂喜-綻放》; 2021仍然生猛前衛的《封印》、2021仍舊法國浪漫的《春之蠕動-萌芽》, 依舊還有日本理性的《深邃藍光》等。每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 每個此曾在的瞬間也都有其彌足珍貴的養分與意義性。


(圖: 展覽現場可看到林舜龍在旅法時期- 抽象的浪漫作品)

高中時是淡江中學聞名全國的橄欖球隊,旅居日法10多年, 國立東京大學美術研究所,專攻壁畫研究,後申請進入巴黎美術高等學院研究創作, 並取得藝術家身份居留, 專心於巴黎創作。1996年返台, 擅長結合環境與生活空間藝術的專業藝術家, 不斷探求各種媒材之可能性與多樣化的表現形式, 並永遠對事物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展現出對藝術的真切熱愛, 並連續受日本知名策展大師北川富朗先生的厚愛, 連續參與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每次表現都非常亮眼, 並獲得多次日本NHK等報導,其2013《跨越國境-海》作品陸續被編入日本國、高中美術課教課書中。從東西方藝術史的發展中,藝術創作向來不是單純「好不好看」, 1866年出生於莫斯科的華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是抽象派重要的影響者,在他《藝術的精神性》中所提:「而藝術就其整體性來說,並非是種流於空泛無目標的創作。它是一種力量,其目的必須是發展和改善人類的靈魂」。作品特色中經常強調象徵寓意與儀式感的林舜龍則認為「所謂的藝術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 不只是觀看, 更是讓人重新思考,或沈浸於作品陪伴的幸福感之中。」畫廊老闆林清汶先生表示:「我參加日本藝術祭兩次, 都看到林舜龍令人驚豔的作品, 如此優秀的國際藝術家, 台灣人對他卻陌生, 身為畫廊經營者, 我的責任是- 讓藝術家落地」。展覽時間5/15-6/27, 於采泥藝術。


(圖: 2013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專刊封面, 為台灣藝術家林舜龍的作品《跨越國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