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光線來做設計!5 種常見採光難題,從改變格局下手
編輯 戴苡如|圖片提供 日作空間設計

光,對於生活空間來說,就像是靈魂般的存在,當我們走進一間採光舒適的住宅時,彷彿能感受到空間中散發出更多放鬆、自在的能量。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大師的貝聿銘也曾說過:「讓光線來做設計」,生活空間若以光影為主軸改動格局,並在建材與軟裝的輔助搭配下,原始採光得以改善,其他屋況缺陷也可能同時化解。
注重線條及光的力量,並善於用內斂的設計淨化視覺感受的日作空間設計,此次將分享 5 間以光為主角的住宅設計,陰暗動線不佳的老屋、單面採光的新成屋或無採光的透天別墅等,即使屋況截然不同,重新調整空間格局後,讓光影與空間相輔相成,也能創造屬於每個家最自在的生活樣貌。
Project 1. 採光充沛,卻無法照亮公領域
30 坪中古屋開窗多,理應採光充裕的室內受限於隔間設計,無法發揮屋況原有優勢。如圖,左側橘線代表的西南側自然光方向,光線充裕卻僅止於房內;右側陽台收攬來自大樓住宅中庭的採光,由西北側進入室內,卻從淡黃色光影轉為採光弱的深灰色,也是一家四口主要活動的公共空間。

平面圖提供_日作空間設計。
拆除隔間,自然光穿梭各角落
鑑於公、私領域光線分配不均問題,讓光線經過的每個空間呈現開放通透的設計,為最佳的解決辦法。如圖,主要隔間拆除後,橘線代表的強光得以從左至右直接進入室內,重塑室內光影分佈,沒有隔牆的束縛,公領域的尺度也加倍放大。

平面圖提供_日作空間設計。
有分無隔,改變光線、創造彈性領域
隔間拆除後,開放式的條件恰巧滿足屋主的其中一項需求 - 開放式書房,因此書房被重新定義為開放領域而不是獨立房間,取而代之的是穿透性鏤空雙面櫃、不做滿的櫃體隔間,留住光線與視野的穿透性,領域感、彈性使用機能也同時實現。


Project 2. 老屋採光條件差,室內陰暗且潮濕
屋齡逾 30 年的老公寓條件差,四周公寓林立棟距狹窄、良好的南面採光範圍侷限、格局分配不佳等狀況加劇了採光問題。重新省思室內採光與領域機能後,設計師將不需要過多光線的家事工作間、廚房及衛浴一字型規劃於同側,讓出陽台的好採光,以照亮最需要日光的客廳與臥房。

平面圖提供_日作空間設計。

陽台以退為進,光景同時入室
傳統老公寓陽台跳脫僅用於晾曬、存放垃圾的機能,拆除南向實牆,以退縮方式,打造 3米 x3米的景觀陽台,並植入「日式緣側」的創意,顛覆屋主對於頂樓陽台的想像。對於屋況條件差的建築,防水、排水的設計也需要加以留心,景觀陽台的緣側選用了防潮效果佳的塑木;碎石子地坪下方,不只鋪上一層透水布,下方再加上一道排水板設計,透過雙層過濾概念,防止碎石、落葉或泥土堵住洩水口,便於屋主日後保養照顧。

光,對於生活空間來說,就像是靈魂般的存在,當我們走進一間採光舒適的住宅時,彷彿能感受到空間中散發出更多放鬆、自在的能量。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大師的貝聿銘也曾說過:「讓光線來做設計」,生活空間若以光影為主軸改動格局,並在建材與軟裝的輔助搭配下,原始採光得以改善,其他屋況缺陷也可能同時化解。
注重線條及光的力量,並善於用內斂的設計淨化視覺感受的日作空間設計,此次將分享 5 間以光為主角的住宅設計,陰暗動線不佳的老屋、單面採光的新成屋或無採光的透天別墅等,即使屋況截然不同,重新調整空間格局後,讓光影與空間相輔相成,也能創造屬於每個家最自在的生活樣貌。
Project 1. 採光充沛,卻無法照亮公領域
30 坪中古屋開窗多,理應採光充裕的室內受限於隔間設計,無法發揮屋況原有優勢。如圖,左側橘線代表的西南側自然光方向,光線充裕卻僅止於房內;右側陽台收攬來自大樓住宅中庭的採光,由西北側進入室內,卻從淡黃色光影轉為採光弱的深灰色,也是一家四口主要活動的公共空間。

平面圖提供_日作空間設計。
拆除隔間,自然光穿梭各角落
鑑於公、私領域光線分配不均問題,讓光線經過的每個空間呈現開放通透的設計,為最佳的解決辦法。如圖,主要隔間拆除後,橘線代表的強光得以從左至右直接進入室內,重塑室內光影分佈,沒有隔牆的束縛,公領域的尺度也加倍放大。

平面圖提供_日作空間設計。
有分無隔,改變光線、創造彈性領域
隔間拆除後,開放式的條件恰巧滿足屋主的其中一項需求 - 開放式書房,因此書房被重新定義為開放領域而不是獨立房間,取而代之的是穿透性鏤空雙面櫃、不做滿的櫃體隔間,留住光線與視野的穿透性,領域感、彈性使用機能也同時實現。


Project 2. 老屋採光條件差,室內陰暗且潮濕
屋齡逾 30 年的老公寓條件差,四周公寓林立棟距狹窄、良好的南面採光範圍侷限、格局分配不佳等狀況加劇了採光問題。重新省思室內採光與領域機能後,設計師將不需要過多光線的家事工作間、廚房及衛浴一字型規劃於同側,讓出陽台的好採光,以照亮最需要日光的客廳與臥房。

平面圖提供_日作空間設計。

陽台以退為進,光景同時入室
傳統老公寓陽台跳脫僅用於晾曬、存放垃圾的機能,拆除南向實牆,以退縮方式,打造 3米 x3米的景觀陽台,並植入「日式緣側」的創意,顛覆屋主對於頂樓陽台的想像。對於屋況條件差的建築,防水、排水的設計也需要加以留心,景觀陽台的緣側選用了防潮效果佳的塑木;碎石子地坪下方,不只鋪上一層透水布,下方再加上一道排水板設計,透過雙層過濾概念,防止碎石、落葉或泥土堵住洩水口,便於屋主日後保養照顧。
-
新聞關鍵字:
保養、 台灣、 睡眠、 節能、 餐廳
‧ 採光 、 設計 、 空間 、 光線 、 領域 、 日作 、 室內 、 格局 、 提供 、 平面圖 、 住宅 、 陽台 、 光影 、 動線 、 重新 、 隔間 、 彈性 、 屋主 、 長型 、 玄關 、 玻璃 、 拉門 、 Project 、 分配 、 問題 、 設計師 、 廚房 、 客廳 、 之間 、 小孩房 、 屋況 、 成屋 、 透天 、 別墅 、 創造 、 開窗 、 自然光 、 拆除 、 條件 、 機能 、 效果 、 落地窗 、 霧面 、 天井 、 巧思 、 生活 、 改善 、 無法 、 充裕 、 大樓‧ 建築 、 長型 、 生活 、 成屋 、 開放式 、 x3 、 彈性 、 別墅 、 落地窗 、 問題 、 影響 、 照亮 、 設計師 、 得以 、 範圍 、 大樓 、 南向 、 安排 、 收攬 、 重新 、 光線 、 台灣 、 平時 、 多功能室 、 Designer Data 、 天井 、 透光 、 開放 、 格局 、 林立棟 、 多元 、 來自 、 緣側 、 日光 、 良好 、 鏤空 、 對流 、 平面圖 、 規劃 、 無法 、 廚房 、 充裕 、 拆除 、 主要 、 陽光 、 概念 、 黃世光 、 使用 、 隔間 、 光影‧ x3 、 Designer Data 、 Email
- 新聞來源:設計家
- 更多房產新聞 »
‧
採光
、
設計
、
空間
、
光線
、
領域
、
日作
、
室內
、
格局
、
提供
、
平面圖
、
住宅
、
陽台
、
光影
、
動線
、
重新
、
隔間
、
彈性
、
屋主
、
長型
、
玄關
、
玻璃
、
拉門
、
Project
、
分配
、
問題
、
設計師
、
廚房
、
客廳
、
之間
、
小孩房
、
屋況
、
成屋
、
透天
、
別墅
、
創造
、
開窗
、
自然光
、
拆除
、
條件
、
機能
、
效果
、
落地窗
、
霧面
、
天井
、
巧思
、
生活
、
改善
、
無法
、
充裕
、
大樓
‧
建築
、
長型
、
生活
、
成屋
、
開放式
、
x3
、
彈性
、
別墅
、
落地窗
、
問題
、
影響
、
照亮
、
設計師
、
得以
、
範圍
、
大樓
、
南向
、
安排
、
收攬
、
重新
、
光線
、
台灣
、
平時
、
多功能室
、
Designer Data
、
天井
、
透光
、
開放
、
格局
、
林立棟
、
多元
、
來自
、
緣側
、
日光
、
良好
、
鏤空
、
對流
、
平面圖
、
規劃
、
無法
、
廚房
、
充裕
、
拆除
、
主要
、
陽光
、
概念
、
黃世光
、
使用
、
隔間
、
光影
‧
x3
、
Designer Data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