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美展」司法藝術 ? 台灣社會安全網盲區與希望


「更生美展」司法藝術 ? 台灣社會安全網盲區與希望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藝術,向來被視為創造與療癒的力量。然而,當藝術走進司法矯正的體系,它就不再只是展覽牆上的風景,而是人心復歸社會的通道。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日前開幕的「2025更生美展」,主題定為「以愛復歸—永無止息・愛無限」。這場看似靜謐的藝術展,其實蘊含著一場更深層的社會辯論:在司法、教育與復歸體系交錯的邊界上,我們究竟願意給「曾經犯過錯誤的人」多少「重生」的機會?


台中市政府法制局長李善植在開幕式上代表台中市長盧秀燕致詞時提到,台中市政府多年以經費補助、藝術創作課程…等方式協助更生人走出陰霾,落實「不放棄任何一個人」的信念。這句話聽來溫柔,但對政策觀察者而言,它是一個關鍵訊號:台灣的「更生」政策,正在從「監禁與矯正」逐漸轉向「陪伴與創造」。



「更生美展」司法藝術 ? 台灣社會安全網盲區與希望


藝術與司法的交叉:從懲罰到重生


藝術與司法的關係,乍看之下風馬牛不相及。前者關於創造與自由,後者關於規範與懲罰。但當社會越來越重視「更生保護」與「再社會化」時,兩者便產生了新的化學反應。


今年適逢「台灣更生保護會」創會八十週年。這個歷史節點本身就象徵著制度的反思與轉型。從早年的救濟與輔導,到如今透過「雕塑心靈之美技訓班」等藝術計畫協助更生人創作,政策思維正在悄然改變。政府開始理解,單靠監禁與訓誡無法讓「更生人」改變,唯有讓他們重新感受到「被看見」與「被理解」,才有可能真正復歸社會。


這次展出「更生人」的百餘件作品,從雕塑到繪畫,許多出自服刑或更生中的創作者之手。他們在創作中重新觸摸自我,也在筆觸與色彩間學習修復內在的裂痕。這種轉化過程,正是司法改革的另一種實踐:從外在懲罰走向內在療癒。


但問題是,藝術療癒的力量能抵抗社會標籤的暴力嗎?當社會普遍仍以懷疑、排斥的眼光看待「更生人」時,即便藝術打開了一道門,社會接納的門卻仍緊閉。


溫暖標語的背後:更生體系的結構困境


台中市政府法制局指出,本次美展呼應「社會安全網2.0」與「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第三期計畫」。然而,從制度角度來看,這樣的連結更多是象徵性的宣示。台灣的「社會安全網」近年確實不斷擴充,但真正的挑戰在於「跨部會協作」的落實與「再犯防治」的實效。


「更生人」保護體系長期面臨兩個結構問題:資源不足與社會歧視。根據法務部統計,「更生人」重返社會後,一年內再犯率約只能維持在20%上下。原因不在於制度不努力,而是社會接納機制過於脆弱。企業不願僱用、房東不願出租、鄰里不願接納「更生人」——這些無形的拒絕,才是「更生人」真正的監牢。


台灣各級政府單位雖透過藝術課程或就業輔導提供支持,但這些計畫多半短期、局部、象徵性。它們像一盞在黑夜中閃爍的小燈,雖溫暖,卻難以照亮整片陰影。


我們可以誠實地問:政府花多少心力在「輔導創作」之外,也在「改變社會偏見」?「以愛復歸」這句口號,如果只是限於展場之內,那麼它的力量終將被稀釋在例行的典禮與拍照儀式裡。


藝術作為「公共政策的實驗場」


但我們也不必悲觀。台中的更生藝術政策,其實在台灣地方治理中具有一定指標意義。不同於過去偏重矯正教育或心理輔導的單向模式,台中市政府透過補助與文化場館合作,把「更生人」議題帶進城市公共空間。這樣的舉措,讓「司法復歸」從封閉體系走向開放社會,也讓民眾有機會面對、理解、甚至被感動。


以這次展覽為例,藝術家黃映蒲以詩釋作品理念,更生藝術達人莊進益則現身分享生命故事。這種「共演」的形式,比任何政策報告都更有說服力。當一個曾服刑的人,能在舞台上用作品講述懺悔與希望,他所傳遞的,不只是個人的救贖,而是社會重新理解「錯誤」的方式。


這讓人想起美國學者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Nussbaum)提出的「情感正義」(emotional justice)理論。她主張,法律不只是理性制度,也應關注人類情感的倫理面。若司法體系無法理解羞愧、悔悟、渴望被接納等情感,就永遠無法完成真正的正義。台中這場更生美展,某種程度上正實踐了這種「情感正義」。


文化復歸與經濟復歸的落差


然而,藝術療癒的美學意象,終究必須面對現實的經濟難題。「更生人」重返社會,除了心理復歸,還需實質的生計支持。沒有穩定工作與居所,再多藝術課程都可能淪為短暫慰藉。


根據更生保護會資料,近年透過創業貸款、自立計畫重回職場的更生人逐年增加,但仍有超過一半以上未能穩定就業。這顯示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之間存在巨大落差:我們能讓「更生人」重拾畫筆,卻難讓他們重新取得社會的信用貸款。


因此,若要讓「以愛復歸」不只是展覽主題,而是長期政策信念,未來的更生制度必須跨越文化部與法務部的界線。藝術創作不應被視為「附屬輔導活動」,而應成為「再社會化經濟策略」的一環,透過文化產業鏈或公益合作模式,讓更生創作真正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行動。


台中的社會實驗:從地方治理看人性尺度


台中市多年推動文化多元化政策,無論是「台中原創」設計品牌、公共藝術計畫,或這次的「更生美展」,都透露出城市治理的另一種企圖:讓文化參與成為社會整合的力量。


這種模式在學理上被稱為「社會文化治理」(cultural governance)。它強調文化政策不僅是美學推廣,更是社會政策的延伸。當地方政府以藝術資源支持「更生人」時,其實同時在建構「包容性城市」的形象資本。這既是社會工程,也是城市品牌。


但地方政策的成功,不能只看宣傳照片,而要觀察制度持續性。若這些更生藝術家明年無展可辦、無場地可借,那麼「以愛復歸」就會成為一次性的儀式,而非持續的文化實踐。



「更生美展」司法藝術 ? 台灣社會安全網盲區與希望


從懲罰社會到共感社會


法制局長李善植在開幕致詞中說,希望「讓社會看見從悔悟到重生的力量」。這句話的意涵遠超藝術展覽本身。它觸及一個更根本的社會問題:我們是否準備好從「懲罰社會」走向「共感社會」。


法國哲學家傅柯曾指出,現代社會最大的監獄,不在牆內,而在牆外——在每一個被社會監視的眼神裡。當「更生人」重新出現在我們的社區、公園或職場時,那些眼神的審判,比任何法官的裁決都更冷酷。


因此,所謂「以愛復歸」,最終的考驗不是在畫布上,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能否停止以「犯罪者」標籤定義他人?能否承認每個人都有重新開始的權利?


藝術只是起點,真正的更生,是社會的自我教育。



「更生美展」司法藝術 ? 台灣社會安全網盲區與希望


讓愛成為制度,而非標語


台中這場「更生美展」,在形式上是一場文化活動,但在本質上,它是一場社會實驗——一場關於「我們願意用何種態度面對他人錯誤」的實驗。


從「更生人」政策層面看,它呼應了社會安全網2.0的精神,嘗試用文化作為矯正體系的延伸;從人文層面看,它讓市民得以透過作品看見悔悟與重生的力量。這種力量雖柔軟,但足以撼動我們對「正義」的想像。


長遠而言,若政府能將這種「以愛復歸」的理念制度化——在教育、就業、文化等層面同步推進,讓每一個曾迷失的人都能有重新出發的路——那麼,「不放棄任何一個人」將不只是城市口號,而是一座文明社會最重要的標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