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電動公車近五成? 制度缺陷才是真正隱憂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在全球綠能轉型的浪潮中,台中市政府日前高調推出「2030 年台中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的口號,並宣稱目前台中市電動公車的車隊已約達台中市公車約 48 % 的佔比,一時間成為台中市政府政績宣傳的焦點。然則,當我們剝開粉飾後的數字,看到的卻是制度設計欠缺、資源配置不均與政策追蹤機制模糊….等的疑問。台中市政府所主導的電動化轉型,看似動作迅速,卻可能陷入「換新車=完成任務」的誤區,而忽略了真正智慧型交通系統升級的革命。
對照數據:台中說成近五成,其實在全台並非領先
台中市政府自詡「電動公車佔比將突破五成」,並將新添車輛標為政績的亮點。根據台中市政府資料,截至2025年11月14日,台中市約 1,280 輛公車中電動公車預計將達約 624 輛,換算約 48 %。然而,從更廣視角來看:
在全台六都之中,根據台灣各主要媒體報導資料數據指出,台中目前「採用全電動公車行駛路線」補助雖有推出,但實際上電動公車佔比仍僅約 23.8 %(報導中說台中僅為「中段班」而已)
以 桃園市為例,今年(2025)所购置 136 輛電動公車,使其電動化比例由約 0.9 % 上升至 18 %
新北市的報導指出電動公車已達 310 輛,比例有望突破 33 %
這意味著:台中市雖聲稱近五成,但若與實質上線運營比率、車隊活車數量、充電基礎設施,一併比對,仍然未必居於全國領先位置。因此台中市宣稱「近半數電動公車」的政績,應被僅可視為「宣傳語句」,而非制度實績的充分反映。

台中市政府宣傳優先、實務滯後
台中市政府將電動公車政策納入其「藍天白雲行動計畫」核心,但在實務執行中存在三大缺失:
雖然新增電動公車服務範圍涵蓋台中市區及台中市山、屯、屯區,但從報導可知,台中市交通局於台中市南北區域、偏鄉地區的充電場站與後勤維護仍待加強。若只有台中市中心、學校、醫院路線優先汰換,而台中市偏鄉、公車運量薄弱區域延後導入,則政策易造成「資源先聚焦強勢區」而忽略台中市弱勢區域。
雖然台中市政府提及「至今年7月獲中央績優城市獎」作為成績,但缺少公開的 2030 年中期進度報告、車輛使用率、乘客滿意度、偏鄉路線受益比例等數據。若台中市政府的政策無法量化檢驗,其實質效果就難以與宣傳文字相匹配。
台中市政府購置新車只是開端,真正提升公共運輸效率需要:車輛、充電設施、路線重整、駕駛與維修訓練、運量提升…等配套措施。台中市政府雖強調電動公車車頭塗裝、品牌識別,但對於如何提升「搭乘意願」與「服務品質」的體系建構,報導中尚未看到深入安排。
綜合以上,台中市政府在宣傳端亮點十足,卻在政策深度與公平性上卻留下明顯的缺口。

制度缺位才是真隱憂:電動化不能只換車而忽略系統重構
我們必須認清:電動公車只是台中市政府交通轉型的一環,若不進行系統性的改革,它可能淪為「更乾淨的舊服務」。
首先,不平等的機會分配可能加劇社會分層。當資源優先流向交通流量大、成果好看、容易操作的市區時,偏鄉、低運量路線可能被延宕,反而增深「交通弱勢」。這與經濟學中機會分配不均所導致的未來所得差距擴大有相似機制。
其次,台中市政府的車輛電動化比例雖上升,但如果車輛待機時間長、充電設施不足、維修成本高、行駛效率未改善,那麼每輛車的邊際效益可能下降。而且台灣充電場站難尋、國產化的產能受限。
再者,真正的「全面電動化」目標應與模式創新並行,例如:混合轉乘、多節車隊、彈性路線設計、充電與行駛時間協調。若僅是「柴油→電動」的動力轉換,而未同步改變服務路網與使用習慣,那麼效率提升將十分有限。

政策建議:檢視台中市政府的下一步
為避免台中市政府在「電動公車宣傳」層面亮眼,但在「公共運輸實效」層面掉鏈子,提出以下建議:
公布逐年進度表與公開數據:台中市政府應公布 2026 年、2028 年、2030 年電動公車各年度新增量、運量提升、偏鄉路線比例、充電場站覆蓋等指標,讓社會可以監督。
優先弱勢區域路線轉型:台中市政府應訂出「偏鄉、山區、低運量路線優先強化」方案,避免城市中心率先轉型,而鄉區留在舊格局。
整合交通系統,而不單換車輛:當車隊逐步電動化,台中市政府也應利用契機重整路網、提升轉乘效率、縮短候車時間、提高班次可靠性,使「電動化」真正成為台中市政府服務品質提升的關鍵。
加強產業鏈與安全風險管理:電動公車牽扯充電設施、車輛維護、防火安全….等多重風險。台中市政府應主動投入車輛、充電、駕駛、消防…等綜合演練與產業鏈協調,這點台中市政府雖已有動作,但仍需加速進行。
台中市政府將「近五成電動公車」作為政績宣傳的樣板,固然讓台中在綠色交通議題可以登上各大新聞媒體的版面。但若回歸交通本質:它是關乎每個人每天往返家與工作的路程,是關乎偏鄉孩童的搭車機會,是關乎台中市民對公共運輸的信任與選擇。當「換車率」成為主導,而「服務質量」、「公平性」、「系統整合」…若被忽略,台中市政府的交通運輸政策就可能淪為光鮮亮麗的宣言,而非真正改變台中市民生活的力量。
台中公車的「電動化」只是個起點,真正的戰場在於:台中市政府的交通運輸制度是否改變、資源是否重分配、未來是否可預見? 台中市政府若還停留在「換新車=成功」的舊邏輯,那麼再多漂亮的綠色交通車輛,也可能只是城市的變奏曲,而非台中市民日常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改善。此刻,需要的不僅是更換車輛,更是台中城市交通的重新架構。
- 記者:焦點時報 鄒志中
- 更多社會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