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側看國際影音平台一案

【愛傳媒陳朝平專欄】公視應不應該爭取文化部主導的國際影音平台?公視會不會因此會不會淪為官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實,問題焦點不在此,而在於文化部該不該搞這國際影音平台?台灣有無能力搞這國際影音平台?有沒有可行的替代方案?
不直接回答上述幾個問題,且從傳播學界孰悉的五個W和一個H的角度來說說。
第一,國際影音平台收視的對象究竟是誰?既曰國際,顯然這平台的收視對象,不是國內的觀眾,而是海外的各國人士。
第二,既然影音平台的對象是國際人士,因此,平台的內容必須是用國際社會最常使用的幾種語言,包括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傳播。不知公視董事會乃至於公視員工陣容,外語程度與國際觀高下如何?
第三,既然影音平台的收視對象是老外,因此,製作傳播的內容必須是老外感興趣、與台灣有關的主題、議題和新聞。
第四,老外感興趣的台灣新聞與議題是那些呢?回答這問題前,何妨先想想,我們自個兒對那些國際新聞有興趣?
再看看各國際影音媒體的國際新聞選材,不難發現,各國閱聽大眾對國際新聞的興趣在於與自己國家有關的衝突、災難、重大意外事故外,對於時尚潮流、名人軼事、運動競技、溫馨人情的故事,也有高度的興趣。
第五,閱聽大眾對於與本國無關的他國政爭、選舉、領土糾紛、意識形態,基本沒有興趣。
但現階段台灣執政者最關心的國際傳播議題,不正是兩岸關係、台灣參與國際社會、Taiwan Can Help等這類的政治議題嗎?國際影音平台若是著墨這些政治性議題,每年10億的經費形同打水漂。
第六,若是說國際影音平台的重點將放在台灣的人情世故、美食美景等軟性題材,坦白說,這類的內容,不論是探索頻道、BBC的休閒頻道、新近崛起的亞洲美食旅遊頻道,早有涉獵,且製作精緻程度遠超台灣本土團隊。台灣國際影音平台花大錢、東施效顰,有何意義?
第七,如果說,科技始於人性,那麼,國際傳播同樣始於人性。我們如果對於外國的歷史、文化、科技、建築、藝術感興趣,那麼,外國人一定也對我國的歷史文化、建築藝術、科技應用感到興趣。
只是,國際影音平台若是聚焦故宮博物院的典藏、中華文化與藝術表現以及傳統與現代接軌等內容,會不會和執政當局的政策主軸有衝突呢?
-
新聞關鍵字:
投資、 運動、 語言、 Netflix、 選舉、 BBC、 臉書、 YouTube、 故宮、 旅遊
‧ 國際 、 平台 、 影音 、 台灣 、 傳播 、 內容 、 議題 、 新聞 、 興趣 、 公視 、 問題 、 對象 、 會不會 、 在於 、 收視 、 老外 、 感興趣 、 媒體 、 大眾 、 執政 、 頻道 、 科技 、 文化 、 藝術 、 透過 、 作者 、 朝平 、 男追 、 女追 、 隔層紗 、 傳媒 、 專欄 、 文化部 、 能力 、 有沒有 、 替代 、 方案 、 回答 、 各國 、 人士 、 社會 、 程度 、 國際觀 、 製作 、 閱聽 、 衝突 、 人情 、 這類 、 美食 、 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