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守癌症患者健康 高醫引進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

【記者張淑慧/高雄報導】去年11月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引進美國最先進的抗癌儀器「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MR- Linac)」,在歷經10個月的安裝工程期間,適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10多名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及澳洲等國際專業人員,入境臺灣被隔離14天,再經過核酸檢測呈陰性反應,才得以進入醫院安裝籌設,經過重重的感染控制把關下,終使這座全臺抗癌尖端儀器能在疫情較緩和的情形下公開啟用。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18)日舉行「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剪綵儀式,邀請本身也是醫師的高雄市長陳其邁、中央健康保險署長李伯璋、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長黃志中,與高雄醫學大學董事長陳建志、董事王伊忱、許勝雄、蘇榮茂、副校長余明隆、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等人共同剪綵啟用,開啟國內癌症放射治療新紀元。
陳建志董事長表示,隨著生活環境改變及人口老化過程,癌症治療一直是人類醫學的難題,很高興一同開啟高醫癌症放射線治療新紀元,期勉高醫癌症團隊持續努力,發揮高醫人社會責任精神,造福更多的病人。中央健康保險署長李伯璋表示,過去醫療資源重北輕南,現在透過高醫開啟精準尖端醫療,將可提升癌症病人的治療品質。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精準醫療的出現可延緩長照,高醫領先改善病患生活品質,意味也減少長照資源,感謝高醫用心守護南部民眾的健康。
鍾飲文院長表示,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癌症年報顯示,臺灣每年約有11萬餘人罹患癌症,平均每4分多鐘就有一人被確診,其中約4至5成的癌症病人接受放射線治療。去年11月初高醫引進美國最先進的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安裝期間克服新冠肺炎嚴格的防疫措施要求,今天能舉行開幕剪綵儀式,格外不容易,希望能結合個人化精準癌症醫療,提供最高品質的癌症醫療服務,造福更多的癌症病人。
高醫與合富集團簽約引進的美國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結合核磁共振造影定位及精準放射治療兩項先進技術,可提供臨床醫師用來觀察、評估及設計癌症病人個人化的精準放射治療計畫,具有三項特色:
① 精準磁振影像定位和快速劑量預測:病人每日治療的定位可直接利用清晰的磁振影像做精準對位,同時病人在治療床上,能準確預估當下放射治療劑量;
② 根據每日解剖變化調整治療計劃:據腫瘤退縮或周圍器官變化,每日調整治療計劃,使病人可按最精準的治療計劃執行治療;
③ 治療中即時追蹤腫瘤:病人接受治療時,全程持續造影,透過對照射部位的追蹤和自動化控制,當腫瘤組織移動超過追蹤靶區範圍,放射線會自動暫停照射,當腫瘤移回預設的範圍,放射線會自動恢復照射,更精準的照射腫瘤。
目前高醫已有30多名患者接受此精準治療,其中以肺癌、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乳癌、食道癌最多;此治療針對不適合手術的癌症病人,可經由磁振造影導引及追蹤精準照射腫瘤,提高單次放射線劑量、減少照射次數,免除病人奔波之苦,而且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新聞關鍵字:
新冠肺炎、 許勝雄、 陳其邁
‧ 治療 、 癌症 、 高醫 、 病人 、 精準 、 放射線 、 影像 、 核磁共振 、 導引 、 腫瘤 、 照射 、 全方位 、 治療儀 、 高雄 、 醫療 、 健康 、 引進 、 醫院 、 美國 、 放射 、 表示 、 追蹤 、 11 、 醫學 、 附設 、 中和 、 紀念 、 先進 、 安裝 、 剪綵 、 開啟 、 接受 、 造影 、 定位 、 磁振 、 劑量 、 每日 、 計劃 、 患者 、 去年 、 大學 、 抗癌 、 儀器 、 10 、 期間 、 新冠 、 肺炎 、 疫情 、 多名 、 臺灣‧ 腫瘤 、 資源 、 劑量 、 範圍 、 計劃 、 放射 、 高雄 、 蘇榮茂 、 引進 、 剪綵 、 美國 、 減少 、 醫師 、 治療 、 磁振 、 英國 、 造影 、 儀器 、 署長 、 提供 、 李伯璋 、 王伊忱 、 院長 、 變化 、 患者 、 中和紀念醫院 、 黃志中 、 董事長 、 每日 、 高醫 、 持續 、 個人化 、 導引 、 尖端 、 先進 、 市長 、 醫學 、 附設 、 紀念 、 中央 、 舉行 、 高醫癌症團隊 、 自動 、 開啟 、 去年 、 期間 、 追蹤 、 造福 、 國民健康署 、 醫院
- 相關新聞專題: 美國疫情嚴重
- 新聞來源:焦點傳媒社
- 更多社會新聞 »
‧
治療
、
癌症
、
高醫
、
病人
、
精準
、
放射線
、
影像
、
核磁共振
、
導引
、
腫瘤
、
照射
、
全方位
、
治療儀
、
高雄
、
醫療
、
健康
、
引進
、
醫院
、
美國
、
放射
、
表示
、
追蹤
、
11
、
醫學
、
附設
、
中和
、
紀念
、
先進
、
安裝
、
剪綵
、
開啟
、
接受
、
造影
、
定位
、
磁振
、
劑量
、
每日
、
計劃
、
患者
、
去年
、
大學
、
抗癌
、
儀器
、
10
、
期間
、
新冠
、
肺炎
、
疫情
、
多名
、
臺灣
‧
腫瘤
、
資源
、
劑量
、
範圍
、
計劃
、
放射
、
高雄
、
蘇榮茂
、
引進
、
剪綵
、
美國
、
減少
、
醫師
、
治療
、
磁振
、
英國
、
造影
、
儀器
、
署長
、
提供
、
李伯璋
、
王伊忱
、
院長
、
變化
、
患者
、
中和紀念醫院
、
黃志中
、
董事長
、
每日
、
高醫
、
持續
、
個人化
、
導引
、
尖端
、
先進
、
市長
、
醫學
、
附設
、
紀念
、
中央
、
舉行
、
高醫癌症團隊
、
自動
、
開啟
、
去年
、
期間
、
追蹤
、
造福
、
國民健康署
、
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