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媽媽手」難忍 阮綜合曾祥睿醫師:注意正確姿勢,減少手腕過度使用

產後「媽媽手」難忍 阮綜合曾祥睿醫師:注意正確姿勢,減少手腕過度使用
圖新手父母在照顧嬰兒時應注意正確姿勢,減少手腕過度使用,預防「媽媽手」的發生。

【News586/記者張淑慧報導】 一名32歲的律師助理高小姐,今年5月喜迎第一胎寶寶。然而,自從孩子出生後,她經常感到右手腕及拇指基部疼痛,連日常生活動作如擰毛巾、托餐碗盤都受到影響,尤其在抱孩子和餵奶時疼痛更加明顯。為此,高小姐前往骨科就診。


骨科醫師曾祥睿說明,孕產婦因懷孕末期荷爾蒙變化,容易導致手腕及手部液體積聚,引發腱鞘及滑囊水腫甚至發炎。高小姐在坐月子期間,除了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姿勢外,還經常半躺床上單手握手機並用拇指滑動。經過檢查,確診為俗稱「媽媽手」的肌腱炎。



產後「媽媽手」難忍 阮綜合曾祥睿醫師:注意正確姿勢,減少手腕過度使用
圖/慣用單手拇指滑手機者勿輕忽

曾醫師表示,「媽媽手」的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是由於手腕和拇指頻繁不當使用,導致腱鞘發炎與狹窄,使肌腱在活動時卡住或摩擦而造成疼痛。患者的大拇指近手腕處會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嚴重時甚至無法使力。在保守治療無效後,醫療團隊為高小姐進行了局部麻醉手術及微創治療,釋放壓迫拇指肌腱的狹窄腱鞘,並使用防沾黏塗料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手術後,高小姐的疼痛感明顯減輕,手腕功能也恢復正常。醫師提醒,若出現類似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同時,新手父母在照顧嬰兒時應注意正確姿勢,減少手腕過度使用,預防「媽媽手」的發生。


據統計此症女性發生率是男性6倍,常見於需要反覆使用手腕和拇指的動作或職業。例如抱嬰幼兒、洗衣服、扭毛巾等,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例如打字員、單手端托餐盤的服務生、慣用單手拇指滑手機者。


阮綜合醫院曾祥睿醫師進一步指出:「媽媽手」藉由改變動作及復健等自然修復有可能好轉,但也有可能變成只要大拇指一用力就會痠痛或無力的慢性發炎。因此若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建議以手術方式治療。手術在門診局部麻醉後即可施行,前後約20分鐘左右,創口小,感染風險低,無須住院,術後一周即恢復手腕功能,照常生活工作。


曾祥睿醫師建議:預防勝於治療,避免罹患「媽媽手」平常可以下列 運動來伸展、強化手部肌肉:

產後「媽媽手」難忍 阮綜合曾祥睿醫師:注意正確姿勢,減少手腕過度使用

1.大拇指牽拉運動

將大拇指握在拳頭裡,拳眼朝上,將拳頭向下,直到手腕感到緊繃,維持10秒鐘後放鬆,動作重複10次為一回,每日做3回。

產後「媽媽手」難忍 阮綜合曾祥睿醫師:注意正確姿勢,減少手腕過度使用

2.大拇指阻力運動

橡皮筋套在拇指和其他手指上,拇指慢慢張開以感到橡皮圈的張力,盡可能撐到最大後維持1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動作重複10次為一回,每日做3回。(圖/ 記者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