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帳號淪詐騙工具 逾800名學生誤成共犯是祭品還是績效?

蝦皮帳號淪詐騙工具 逾800名學生誤成共犯是祭品還是績效?

【記者 丁倩/台北 報導】網路詐騙集團近期在社群平台大肆張貼「出租蝦皮帳號,每月可得1,500元以上被動收入」的廣告,吸引許多剛滿18歲的高中生與大學生響應。據警方統計,目前全台已有超過800人將帳號出租,不料卻遭詐騙集團利用作為假網拍、洗錢等犯罪用途,帳號擁有者紛紛收到警局告誡書,甚至被依《詐欺罪》或《洗錢防制法》送辦,成為共犯。

受害學生多為初入社會的青年,缺乏法律與詐騙防範知識。詐騙集團利用Instagram、Facebook等平台,以重複廣告投放吸引目光,並製作假合約、假「合法證明」,讓學生誤以為帳號出租是合法的兼職。警方指出,多數學生在事發後才驚覺異常,卻已無法挽回刑責風險。

記者接獲多位家長陳情,指出自從收到警方通知後,家中陷入恐慌與焦慮。「我們的孩子才剛成年,怎麼能獨自面對警察、檢察官、法官的訊問?」有家長痛心表示,由於孩子已屆18歲,法律不允許家長陪同進行筆錄與庭訊,而聘請律師的高額費用,更是許多普通家庭無法負擔的壓力。

「我的孩子是那800多人之一,我知道他需要為行為負責,但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一位家長無奈表示,學生純粹想賺零用錢或幫忙減輕家計,卻因一時誤信網路廣告而被貼上共犯標籤,未來人生恐因此留下難以抹滅的污點。

家長們也質疑,既然出租蝦皮帳號已被證實為詐騙手法,為何詐騙集團至今仍能在社群平台大量刊登廣告?「打開IG、FB,一樣還能看到租帳號的廣告,政府一年花200億預算打擊詐騙,數位發展部到底在做什麼?」家長怒批,政府應正視背後的詐騙產業鏈,並強化學生的網路安全教育,而非僅止於將孩子「祭旗求績效」。

多位法律專家指出,未成年人或初入社會者在法律判定上雖已成年,但行為背後若有重大誤信與誘騙情節,仍有爭取從輕量刑甚至不起訴的空間。呼籲政府應建立針對學生的法律協助與輔導機制,讓教育與保護同步進行,避免憾事再度發生!(圖/記者丁倩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