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歐洲,亞洲面臨過度旅遊問題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歷史名城人潮擁擠,遊客摩肩接踵。海灘上到處都是毛巾、躺椅和遮陽傘,根本看不到沙子。遊客因醉酒鬧事被捕。這聽起來像是近年來歐洲眾多過度旅遊目的地(從巴塞隆納到威尼斯)的典型夏季旅行景象,當地居民不堪其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遊客過多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這種情況也發生在亞洲部分地區。在整個亞洲,一些著名旅遊目的地正面臨旅遊業發展的瓶頸,這不僅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破壞了最初吸引遊客的著名景點。像是峇里島、日本的京都或是普吉島。


歐洲居民也面臨同樣問題,一年365天街道上都充斥著遊客,許多當地居民感到無比厭煩。但問題不在於空間,歐洲大陸幅員遼闊,景點眾多,許多地方都迫切需要遊客來支撐當地經濟。問題在於,太多的人湧向同一目的地的同一景點。


「京都絕對是我們這次旅行中最擁擠、最不喜歡的目的地。上山的時候人很少,但下山的時候卻看到大批遊客湧入。」一位美國遊客說。她為了避開伏見稻荷大社的人潮,她們早上五點就起床了。她說,她們在京都的其餘時間都花在了熙熙攘攘的人行道和擁擠的市場。「每個神聖的景點或歷史遺跡都被穿著和服和涼鞋的非日本遊客擠滿了,他們都在忙著拍照發Instagram。」她說。



類似歐洲,亞洲面臨過度旅遊問題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鮑爾曼將這個問題歸因於幾個因素,包括疫情後被壓抑的需求、飛往越來越多亞洲目的地的廉價機票、許多國家(包括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印度和中國)不斷壯大且渴望旅行的中產階級,以及各個旅遊局誘人的宣傳活動。這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現在該如何收起來?


亞太旅遊協會(PATA)報告稱,亞洲旅遊業已從疫情造成的停滯中實現了驚人的復甦。根據其最新的年中報告,東北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引領潮流,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高達20%的旅遊業成長。即使是像蒙古這樣曾經偏遠的旅遊目的地,遊客數量也在增加。


東南亞即將進入傳統的旅遊旺季,其中越南的旅遊業成長尤為迅速。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統計,今年上半年越南的國際遊客人數激增了21%。


資料來源: Badly-behaved tourists create problems in Asia’s travel hot spots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旅遊新聞
人氣旅遊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