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稻埕鬥鬧熱!一場跨國境的舊城節慶 國際老街文化節本週五登場
撰文|張翰豪

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圖片來源|台潮taiwanc.com
在大稻埕的商家們有個默契,每當有貨車停駐在店前卸貨,往來小巷內的車子都會耐心等待,會不耐鳴喇叭的多半為外地人。身為百年商圈的一份子,當地住民尊重彼此,以和為貴。然而,蓬勃發展前的大稻埕並不是如此平靜。
拆解名稱組成,大稻埕原先是曬穀場,是農作物收穫與交易的場域。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的八月溽夏,艋舺地區的「頂郊」三邑人與「下郊」同安人因通商利益而發生激烈衝突,焚屋毀舍傷亡慘重,同安人節節敗逃至大稻埕,這次的「頂下郊拚」是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族群械鬥之一,卻也是改變大稻埕發展樣貌的關鍵轉折。
郊拚事件後的大稻埕不再只是曬穀場,同安人定居於此,臺灣最興盛的聚落短時間內成形,學院、商行紛紛成立,改變了臺北城的地位及樣貌。隨著1862年滬尾開港,外國洋行進駐,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南北貨、茶葉集散地,直至日據初期這裡都是見證臺灣商貿風華的重要據點。

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第九代暨迪化街「同安樂」創辦人陳玠甫。攝影|李復盛
「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
「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勸和論》
臺灣首位進士鄭用錫在「頂下郊拚」後落筆完成《勸和論》,他力倡和平,堅信以和為貴才能打造人間樂土。這篇文章是現今高中國文課堂中的必讀文章,更是2023年「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的核心精神。
今年適逢大稻埕170週年,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第九代暨迪化街「同安樂」創辦人陳玠甫籌劃「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力邀海內外熟稔文化保存及地方創生議題的專家學者,從大稻埕的百年故事出發,藉由三天密集活動爬梳舊城區的前世今生,借鏡海內外經驗,一窺各國家如何在現代化浪潮與傳統文化保存之間取得平衡。
身為老家族後代,陳玠甫於《到老師府辦桌》書中自述受父親影響深遠。父親重視傳承與節慶儀式,以每年過年為例,除夕前家族開始張羅鮮花、寫春聯,除夕當天播放北管樂曲「鬥鬧熱」,圍爐火爐必定使用炭火,上頭煮著暖心的桂圓紅棗茶,圍爐後的紅包袋上以小楷或中楷毛筆寫下格律工整的祝福及期許。

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圖片來源|台潮taiwanc.com
從曬穀場到國際商場
在大稻埕的商家們有個默契,每當有貨車停駐在店前卸貨,往來小巷內的車子都會耐心等待,會不耐鳴喇叭的多半為外地人。身為百年商圈的一份子,當地住民尊重彼此,以和為貴。然而,蓬勃發展前的大稻埕並不是如此平靜。
拆解名稱組成,大稻埕原先是曬穀場,是農作物收穫與交易的場域。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的八月溽夏,艋舺地區的「頂郊」三邑人與「下郊」同安人因通商利益而發生激烈衝突,焚屋毀舍傷亡慘重,同安人節節敗逃至大稻埕,這次的「頂下郊拚」是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族群械鬥之一,卻也是改變大稻埕發展樣貌的關鍵轉折。
郊拚事件後的大稻埕不再只是曬穀場,同安人定居於此,臺灣最興盛的聚落短時間內成形,學院、商行紛紛成立,改變了臺北城的地位及樣貌。隨著1862年滬尾開港,外國洋行進駐,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南北貨、茶葉集散地,直至日據初期這裡都是見證臺灣商貿風華的重要據點。

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第九代暨迪化街「同安樂」創辦人陳玠甫。攝影|李復盛
以和為貴 向全世界說故事
「既親其所親、亦親其所疏,一體同仁,斯內患不生、外禍不至。」
「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勸和論》
臺灣首位進士鄭用錫在「頂下郊拚」後落筆完成《勸和論》,他力倡和平,堅信以和為貴才能打造人間樂土。這篇文章是現今高中國文課堂中的必讀文章,更是2023年「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的核心精神。
今年適逢大稻埕170週年,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第九代暨迪化街「同安樂」創辦人陳玠甫籌劃「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力邀海內外熟稔文化保存及地方創生議題的專家學者,從大稻埕的百年故事出發,藉由三天密集活動爬梳舊城區的前世今生,借鏡海內外經驗,一窺各國家如何在現代化浪潮與傳統文化保存之間取得平衡。
身為老家族後代,陳玠甫於《到老師府辦桌》書中自述受父親影響深遠。父親重視傳承與節慶儀式,以每年過年為例,除夕前家族開始張羅鮮花、寫春聯,除夕當天播放北管樂曲「鬥鬧熱」,圍爐火爐必定使用炭火,上頭煮著暖心的桂圓紅棗茶,圍爐後的紅包袋上以小楷或中楷毛筆寫下格律工整的祝福及期許。
- 記者:欣傳媒
- 更多旅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