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城鄉從看見自己開始 在大稻埕舊城裡鍛鍊文化自信

永續城鄉從看見自己開始 在大稻埕舊城裡鍛鍊文化自信

大稻埕「同安樂」創辦人─陳玠甫。攝影|李復盛

深談文化底蘊,大稻埕「同安樂」創辦人陳玠甫以「窨製花茶」說了一個故事。

窨,音義同「燻」,窨製是個費工的製茶過程,職人們先鋪一層茶葉,再將花苞鋪在茶葉上,隨後再鋪一層茶葉,層層疊疊的技法讓茶葉能吸收馥郁花香,隨後再以人工將花瓣挑掉,留下吸收飽滿花氣的茶葉,只聞花香卻不見花,這就是香片茶的由來。

永續城鄉從看見自己開始 在大稻埕舊城裡鍛鍊文化自信

陳玠甫以「窨製花茶」講述了一個故事,期盼臺灣人能夠理解自家文化的美好。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我們有很好、很有深度的茶文化,」陳玠甫憂心臺灣人不理解自家文化的美好,而一味追隨英式下午茶、法國馬卡龍等西方文化,因此他催生了「台潮」網站,試圖扭轉臺灣人長期「把西化當成現代化」的觀念。

今年十一月初辦了為期三天「170週年大稻埕國際老街文化節」,不到三個月的籌備時間就邀齊國內外文化保存及地方創生議題的重量級人物。他致力培養臺灣人的文化自信,讓新一代臺灣人在文化的層次上,能重新回歸走路有風的年代。

生活不在他方,在腳下



身為大龍峒「老師府陳悅記」第九代,陳玠甫自嘲「小陳故事多」,這些故事多傳承自先祖先輩,尤其他自認受父親的影響深遠。父親陳澤洋是個感染力強的人,他會滔滔不絕祖輩們的故事,日常生活中亦實踐傳統科儀,例如除夕夜使用炭火圍爐,紅包袋以毛筆題字,上頭的祝福語講究平仄對仗。

青少年時期受黨國教育影響,陳玠甫考上第一志願政大外交系,希冀在外交領域折衝樽俎完成復國大夢。大學四年不只學政治理論,更開始穿起正裝、習國際禮儀。陳玠甫問:「為什麽西裝是『正裝』?」每當東南亞或印度領導人出席國際場合,他們皆身著傳統服飾,爲什麼臺灣人卻是學歐美人穿西裝打領帶?

大學畢業進入媒體業,而後輾轉到了中國大陸投入古村落發展與傳統文化傳承,因一次新聞事件促成返臺參與老家陳悅記古宅的修復工作。他深刻意識到並非每位家族成員都熟知歷史,與中國大陸的文資保存工夫相比,臺灣仍有追趕及成長的空間。

家族薰陶與文化撞擊間的自我叩問,陳玠甫選擇落腳大稻埕,開設餐館「同安樂」,梳理家族與地方史,用餐飲作為復興老臺北文化的媒介。

百年老街廓,人貨場有機共存



最新旅遊新聞
人氣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