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尋訪古建的中國年輕人

「五一」假期,29歲的林國棟從上海來到山西省運城市開啟「黃河國保遊」。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專門來山西參觀古建築。


「我從小喜歡歷史,相比看書,遊學可以多維度感受古建築,將自己的歷史知識系統化。」林國棟說。



熱衷尋訪古建的中國年輕人
2024年1月20日,遊客參觀晉祠聖母殿。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攝

山西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古建大省。現存的2.8萬處古建築中,有全國僅存的3座唐代木構古建築、世界最高木塔,其中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構古建築有509處,占全國的80%以上,彩塑、壁畫、古戲臺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像林國棟這樣來山西尋訪古建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大家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分享心得體會、旅行攻略。


「行程已經排得很滿,但還有很多地方沒來得及去,山西值得去好多次!」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周芷瑜在小紅書上分享了山西訪古之行後感慨地寫道。


21歲的周芷瑜在浙江長大,已經兩次坐火車來山西參觀古建築。在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藍天下一群鳥飛過五彩斑斕琉璃寶塔時的美景,讓她久久難以忘懷。「山西的古建築有一種歷史厚重感,顏色古樸,我更喜歡這種感覺。」



熱衷尋訪古建的中國年輕人
2023年5月20日,楊傑為遊客講解平順縣淳化寺古跡。新華社發(李濤攝)

「80後」楊傑也是一名古建粉。2016年,他從企業辭職,決定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2017年,他創立了晉行記研學中心,專職做與歷史文化相關的深度研學遊。


「從一開始的零人次到現在一年近5000人次,目前31%遊客為30歲以下人群。可見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古建築,專業講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楊傑說。


楊傑告訴記者,他們團隊遴選出全國各地最經典的古建築,聘請專業人士講解古建築、壁畫、彩塑等內容,努力實現實物與專業知識的完美結合。


回想投身古建築講解的七年創業經歷,楊傑充滿自豪。他說,團隊每年接待200到300名臺灣遊客,帶他們到風陵渡看黃河,在鸛雀樓集體朗誦《登鸛雀樓》,翻越雁門關時會在車上播放《鐵血丹心》《出塞曲》……很多臺灣遊客流下了熱淚。「能感受到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古建築熱」的背後是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人希望通過古建築深入瞭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參觀者中,有人學習記錄,有人臨摹,有人拍攝,有人講述,還有的想為保護古建築盡一份力……人們在各自領域通過不同方式表達和傳遞著這份熱愛。



熱衷尋訪古建的中國年輕人
2017年4月3日,王凱騎行尋訪山西長治濁漳河谷古建築群。新華社發

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的「80後」王凱就是這樣一位古建愛好者。2015年,他翻閱了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著作後,開始跟隨他的腳步尋訪古建築。


「書裏有很多老照片,就想看看這些古建築現在是什麼樣子。後來一發不可收拾,已經看了幾百座古建築。」在王凱看來,古建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裏面的彩塑、壁畫、碑刻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


多年來,王凱已將對中國古建築的熱愛融入到生活的每個角落。他走進孩子的學校,向小朋友普及古建築知識;還把照片列印成冊並配上英文,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傳統建築的用材和審美……



熱衷尋訪古建的中國年輕人
2024年5月3日,長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中心何豔軍(右一)在潞安府城隍廟給遊客講解。新華社發(宋偉華攝)

2019年,王凱和山西省長治市古建愛好者何豔軍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了長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中心,通過為漏雨古建築「撐傘」、義務巡查講解、自聘文保員等方式保護文化遺產。


隨著古建築參觀需求日益旺盛,「重走梁林路」「土木華章·壁上丹青」「古建尋訪」等多種與古建築有關的私家旅行團也正在興起。


「這類線路的遊客年齡主要集中在三四十歲,還有一部分親子遊。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這類小眾旅行產品具有一定發展潛力。」中國一家知名旅行服務公司業務經理王晨晨說。(新華社記者王學濤)



最新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