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魚塭變身碳匯倉庫!台灣大推藍碳紅樹林復育計畫 全球首創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
全球首創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結合紅樹林復育、複合式養殖以及奈米科技,將魚塭內的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大幅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碳移除能力提升至少4倍。已經選在臺南市安南區之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的廢棄魚塭,將從2025年展開「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
今(5)日,在國家公園署代理署長陳貞蓉、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的見證下,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謝偉松、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終身特聘教授,以及台灣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劉麗惠共同簽署了「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ESG合作備忘錄,產官學協力推動「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
此計畫種植3000棵紅樹林,打造一個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預期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高達77公噸二氧化碳,同時有效淨化廢棄魚塭的水質、固灘護堤,並豐富當地生物多樣性,為沿海生態系帶來重生。
此計畫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林幸助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15位來自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大生命科學系與地質系、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等9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投入,進行為期3年實驗,以量化統計紅樹林碳吸存量、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研究團隊將透過在底土中添加氮等營養鹽,模擬營養豐富的養蝦魚塭環境,促進紅樹林生長。同時,運用奈米科技,抑制紅樹林生態系底土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提升碳匯效率。
台灣大哥大董事長蔡明忠表示,身為企業公民,台灣大深知環境永續的重要性。繼率先支持中研院新能源開發研究後,再次攜手政府與學術研究單位,共同推動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為地球降溫,守護藍色星球。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此計畫將廢棄魚塭轉型為紅樹林復育基地(如上圖,台灣大提供),不僅能活化國土利用,讓閒置土地重獲生機,更能為周邊居民帶來多重效益。台灣大支持台灣本土紅樹林碳匯研究,開發創新的藍碳技術,期望將台灣的成功經驗推向國際,為全球氣候行動貢獻力量。
國家公園署代理署長陳貞蓉表示,很高興看到台江處致力於濕地明智利用的努力,促進生物多樣性、紅樹林復育試驗、活化廢棄鹽田及魚塭等保育工作,不只被在地的住民及漁民認同,也被大專院校與企業界所肯定,本次與中興大學、台灣大針對紅樹林調查簽署夥伴關係備忘錄,是國家公園的榮耀,也是對台江的鼓勵,代表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育的永續經營上,向前邁進一大步。
台灣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劉麗惠也強調,台灣大期許成為藍碳領域的實踐先行者,這不僅是對環境的承諾,更是對社會永續的具體貢獻,未來將持續透過科學研究與跨領域合作,為台灣的永續發展與碳中和目標盡一份力。
「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選址於台江國家公園所劃設的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該地亦屬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竹筏港水鳥保護區,為台灣重要的濕地保育場域。
計畫開創保育足夠之候鳥棲息空間,涵蓋「復育物種」、「生態效益」、「跨領域合作」三大關鍵內容,將栽植包括欖李與五梨跤等台灣沿海原生紅樹林植物。欖李與五梨跤等紅樹林物種多分布於河川出海口及沼澤地,具有強大的碳匯與生態調節功能。
- 記者:品觀點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