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個月全台食物中毒不斷 「冰箱塞滿超過7成」小心變隱藏兇手!


近3個月全台食物中毒不斷 「冰箱塞滿超過7成」小心變隱藏兇手!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自從爆發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釀成4死的重大食安事件之後,過去幾個月以來,各地食物中毒相關事件不斷,如何自保?其實有方法!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魏賓慧今(20)日強調,只要瞭解並掌握「溫度、時間、個人衛生」這三大要素,即可降低食物中毒機率,吃的安心;專家也點名,民眾應盡量減少生食或是半生不熟食物,且冰箱千萬別塞滿超過7成。


導致食物中毒的原因眾多,臨床常見包括:食品本身受到汙染、不當儲存和加工方式以及環境和人為因素等。而食物中毒依據致病因素,又可分成4大類型,分別為:細菌性、病毒性、天然毒性及化學性,其中又以細菌性最為常見。


魏賓慧表示,避免食物中毒有3大關鍵要素,首先是「溫度」,生食應充分煮熟,食品加熱溫度需超過70℃,才能消滅細菌,像是海鮮食品容易受到腸炎弧菌汙染,而雞蛋、乳品、禽畜肉等高蛋白食品,也可能受到沙門氏桿菌汙染,但這2類細菌不耐熱,只要充分加熱,即可大幅降低食物中毒的危害,所以盡量減少吃生食或是半生不熟食物的機會。


除了高溫殺菌之外,低溫儲存則需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因此新鮮食材購買後如未使用,應盡速低溫儲存。


魏賓慧指出,但放在冰箱內也有一定的保鮮期,冰箱內的空間約7分滿最佳,讓內部的冷空氣有空間來流動維持冷度,一旦空間過滿會影響氣流循環,導致冰箱內的溫度提高,反而縮短食物保鮮期,別塞滿滿的!此外,擺放食材也有小技巧,生食放下層、熟食放上層,以免生食產生的汁液滲出汙染熟食,導致交叉污染。


再者是「個人衛生習慣」,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主要存在於人的皮膚、毛髮、鼻腔黏膜等部位,特別是傷口處,若未妥善包紮,可能因烹調者的手汙染食品,且在適當環境下,細菌會快速繁殖,並産生具有耐熱性又能對抗腸道酵素的腸毒素,即使加熱也難以去除,因此,手部有傷口、化膿、紅疹等情況時,宜妥善包紮,應避免接觸食物。


魏賓慧說,最後關鍵則是「時間」,一般細菌在溫度介於7℃至60℃時會迅速滋生,建議民眾在享用美食時,應避免菜餚在室溫下久放,盡量在2小時內用餐完畢,若要將餐廳剩菜帶回家,建議回到家後應先將熟食充分加熱,達到消滅細菌後再存放於冰箱中。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這一國M痘病毒進化了「傳播力變強」 台灣也嚇到!疾管署發警訊


被騙還慘到看醫生!反覆五大情緒症狀 精神科門診爆「詐騙低潮」患者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