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活的10大條件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安樂死」是一種選擇,因為患者輾轉床榻,求生不得、求死困難之際,儘速解脫,才能善終。在「安樂死」法案尚未訂定之前,自求多福仍是一條通路,讓自己活得久、活得好。


藍區計劃的啟示


所謂「自求多福」就是「安樂活」,類似「藍區計劃」(Blue Zones)的生活方式。


「藍區計劃」是由丹.布特納(Dan Buettner)帶領研究團隊,找到全世界前五大高壽地區,有義大利薩丁尼亞島、日本沖繩、哥斯大黎加尼科亞半島、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和希臘的伊卡利亞島。


這些長壽人口多的地區就是以「安樂活」方式過日子,不論飲食、生活起居、人生信念都是安逸、健康和陽光。到了「人生畢業時」可以含笑而終。


有一回,高壽85而獨居的陳小姐,買菜返家時發現鑰匙和手機全忘了帶,正巧我路過。


「有住在附近的親友嗎?」我問陳小姐。


可能太緊張了,陳小姐一時想不到任何數字,接著看到她猛敲自己的頭部,我立刻抓住她枯瘦的雙手,急著喊:「別敲了!別敲了!」


果然,靜下心來的陳小姐,腦海中冒出了姪子的電話號碼,順利找到人,開了門。


這幕敲頭景像令我心生警惕,人都會老、也遲早有一天會離開人世,重點是如何像「藍區計劃」裡的長壽人士,活得健康自在、活得開心?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五「不」和五「要」


目前,社會上已推廣「斷食善終」理念,在這個階段之前,把「藍區計劃」的生活方式好好推展更形重要,也就是把「安樂活」安排在「安樂死」之前。


我建議以10大條件來規劃「安樂活」吧!其中有五個「不」,五個「要」。


五「不」條件如下


一、不要被醫師的話嚇出一身病。看診時,專業善心的醫師助人為樂,但若碰到圖利為重的醫師往往口出威脅,讓小病痛嚇成大毛病。


二、不要再和伴侶爭執吵架。想像彼此終將告別的那一幕,如今爭得一口氣,又能多活幾天呢?


三、不要管兒孫的抱怨。有位長輩朋友近日耳聾嚴重,我前去關心,他竟然私下對著我眨眨眼,並且說:「難得可以耳根清靜啊!」,原來他不是真的聽不到。


四、不要誤信民間偏方。別把自己的身體當成實驗品,越吃越嚴重。學習「藍區計劃」長壽人口的榖類蔬果飲食,讓體內零污染。


五、不要整天坐在電視機前、躲在屋子裡,擔心老來開銷多,憂愁朋友一天一天少了。


接下來,是五個「要」:


一、要和三五好友定期出遊、漫步、爬山、吃野菜,讓細胞每天有活絡愉快的洗滌。


二、要把遺囑事先寫妥,心安離去時,不造成家人後續處理的困擾。


三、要學「藍區計劃」裡長壽人士的隨遇而安、淡泊名利,享受每一天。


四、要沙盤推演——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自己的身心狀態,並提前安排可以協助的家人或雇傭。


五、要跟上時代脈動,樂意接觸新產品、新資訊,減少失智、病痛之苦,讓自己成為快樂的資深公民。


總之,「安樂活」比「安樂死」更需提早規劃,而且是「自求多福」「自主掌握」的一條生路。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