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智慧醫療如何前瞻布局?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昱僑、林宗憲、吳儀文報導】



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醫療能量短缺以及就醫需求逐漸增加,智慧醫療的發展成為關鍵發展目標,因此國家與各醫療單位紛紛投入研究與應用,智慧醫療如何開創未來新局?



設想高齡患者困境,發展遠距醫療技術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分享:「在高齡的環境裡面,要想到患者可能的障礙是什麼,可能就醫不是那麼方便,可能會在鄉下,或比較偏遠的地方,所以這幾年我們也一直在發展「遠距醫療」、「居家護理」,隨著政府把視訊診療的限制放寬,能夠服務的範圍就更廣了,讓許多患者能夠遠端透過手機視訊得到最即時的醫療建議,5G網路的發展在這當中不可或缺。」





智慧醫療是手段,並非目的



潘延健總執行長更強調,智慧醫療是工具、是過程,跟以往發展任何醫療技術的初衷都一樣,目的是幫助病人通往健康生活,所以發展醫療科技並不是目的,發展以人為本的醫療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潘延健總執行長分享在長庚的智慧醫療技術發展,須具備幾個2大方向與3個關鍵要素:



  • 幫助患者

  • 幫助醫療團隊


  • 從大方向可以分成臨床治療、醫院行政管理,向下發展不同部門與治療科別的個別化工具,並且數據化整合資訊。



  • 流程簡化

  • 成本節省

  • 品質提升




  • 不會用手機免驚!人工智慧客服電話也可通



    潘延健總執行長分享:「長庚現在已經把所有的病歷通通都結構化,透過數據的方式去做運用,而且可以及時在系統裡整合,長庚的AI中心不斷的建構一些智能化的輔助工具,長庚醫院自己研發AI應用,其中3項通過TFDA認證。」





    AI智能客服阿波:友善引導民眾取得就醫資訊,把民眾跟醫院之間的互動通過AI演算訓練,針對醫療的情境去強化,能夠快速引導民眾就醫,且服務不只是智慧型手機才能享受到,透過桌上型電話也能撥打AI客服,能夠獲得24小時無間斷服務,友善部分科技不擅長的族群,甚至AI阿波還會主動打電話通知住院日期、病床資訊,能有效減少科技斷層。





    AI醫學影像輔助診斷:幫助醫療人員提升影像判讀效率,快速標記病灶,可以針對人眼難以識別的細節進行判定,協助醫師快速診斷,並早期評估治療方案。





    遠端心電圖監測設備與心律判讀:可以針對心律需長期監測的患者進行遠端資訊蒐集,並且觀察疾病與治療情況,讓醫療端對疾病有更好的管理。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幫助醫療人才承先啟後



    AI的優點在於能夠不斷優化與學習,除了具備整合多位醫師的豐富臨床經驗,成為診斷利器,更能夠向下傳承,當做優質教材。



    潘延健總執行長分享:「剛好有一位老教授是全國權威,他是皮膚病理的一個權威,他退休後,想把他的一生的絕活傳授出來,就透過AI把他過去的病例去做標注,讓AI去學習,最後也把這部分的病理,變成一個很好的輔助判讀工具,它不但能判讀,還可以教學生,變成一個很好的訓練教材,發展出來的東西是對臨床有幫助的,申請了TFDA認證之後,讓這些智慧工具實質的在院內去做印證,我們希望能夠讓全國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的到。」



    【延伸閱讀】

    智慧醫療新里程碑 串聯AI應用5方向守護健康

    AI導入醫療保險 健保署智慧醫療升級8策略曝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17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