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估5月底達疫情高峰 醫提醒注意重症前兆

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與前1週大致持平,今年國內疫情預計5月底、6月初達高峰。醫師提醒,若有嗜睡叫不醒、抽搐及嘔吐等重症前兆,務必送醫。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發言人曾淑慧在疫報記者會上說明,5月12日至18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7585人次,與10年同期比,僅次於2016年,且與前1週1萬8238人次持平,且有稍微下降;但停班課方面,從256增加到279班,疫情是否已經到高峰,仍要持續觀察,目前仍預估是5月底、6月初。

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實驗室監測顯示今年流行以克沙奇A型為主;易引起嚴重症狀的腸病毒A71型及D68型,整體仍呈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今年累計2例重症,與去年同期相當,皆為感染克沙奇A型,年齡都未滿1歲。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腸病毒疫情多在每年4月增加、6月達高峰,現在正在即將進入高峰期的階段,今年目前疫情算平穩、沒有很多重症,且易發生重症的A71型和D68型目前個案不多,民眾要保持警覺,但不用過度恐慌。

呂俊毅提醒,小朋友染腸病毒多會自行康復,但若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恐併發腦幹腦炎造成重症,因此務必注意重症前驅症狀,包含小朋友若昏睡叫不醒、手腳無力、持續嘔吐,或有類似突然被嚇到的抽搐狀況,及呼吸心跳超過合理範圍、飆上每分鐘180到200下等,都要趕快送急診。

面對腸病毒常見迷思,呂俊毅說,民眾常以為小朋友退燒就沒有傳染力,但其實只要皮疹、水泡還在,病毒量就還很高,且腸病毒在口水和糞便中可存在長達2到3個月,就算症狀恢復,還是可能傳染,因此很難用隔離進行防疫;但疾病急性期傳染力最強的時候,仍應請假不要去學校,避免傳播。

孩子罹患腸病毒時,醫生常會建議可以吃冰冰涼涼的東西,有些民眾會誤以為這樣就可以治療。呂俊毅說,這是因為孩子嘴巴破、喉嚨痛有時會吃不下,因此利用冰涼食物讓孩子可以補充能量,避免脫水。

不少人疑惑,小朋友明明沒出門,為什麼會得腸病毒。呂俊毅說,就算小朋友都在家,家人也會出門,且大人受感染後可能沒有症狀,因此務必注意回家後的衛生,以免傳播給小孩。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