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的3大時機

很多孕媽咪對「催生」有下意識的恐懼感,但也有媽咪迫不及待地希望產科醫師在預產期尚未到時就先催生,到底催生的最佳時機為何?媽咪對催生又有何種疑慮?其實,催生的目的是希望讓胎兒順利娩出,只要擁有正確觀念、正當使用,可說非常安全。

新店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楊濬光解釋,有些人會把「引產」跟「催生」兩個名詞相互比較,把引產定義為「沒產兆的情況下給予催生藥」,催生則為有產兆後給予催生藥,增強子宮收縮」。不過,他認為,兩者之間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基本上的意義都是一樣,只是說法有所不同,在他看來,二者都是為了讓胎兒能順利娩出,因此不須有特別的恐懼或疑慮。
仍有部分孕媽咪對「催生」有著莫大的心理恐懼,擔心風險較高、甚至覺得「催生比較痛」。楊濬光醫師以臨床經驗說明,只要擁有正確的催生觀念,信任專科醫師的判斷,就相當安全。的確,有些孕媽咪明明已經到了必須催生的時候,但卻不願醫師催生,甚至寧願選擇剖腹生產來降低風險,但其實,現在醫學進步,只要時機成熟,催生可說是相當安全的。

催生的3大時機

催生3大時機
楊濬光醫師說,孕媽咪對催生有著兩極化的看法,有些人相當排斥,認為不符合自然原則,且又有可能面臨風險;但也有部分的媽媽,因為孩子的出生時間點可能落在過年期間,或者是必須更換學年的尷尬期(如預產期在8月底9月初),甚至可能因為不喜歡某些星座而有催生的意願。但他提醒,催生雖然安全無虞,但仍建議須選擇適當的時機,也就是所謂的「瓜熟蒂落」期,否則,如果未到預產期前太早催生,就會出現即使催生藥開的很強,催生效果仍舊不好,還是必須等待的窘境,這也表示時機尚未成熟。
至於在醫學上的催生時機,是繼續懷孕可能對母體或胎兒造成不良影響時,為了顧及母體與胎兒的安全,且準媽咪又有自然生產的意願時,就可以考慮施行催生。楊濬光醫師歸納出3個在醫學上需要催生的時機:

過期妊娠
預產期如果過了太久,胎盤功能退化,會使得子宮的環境不適合胎兒生長,因此建議採取催生,不過楊濬光醫師解釋,並不是過了預產期就必須催生,「預產期跟保存期限的觀念不同」,臨床上很多孕媽媽誤以為,過了預產期,胎兒就過期了?他說,其實預產期也有可能因為算法不同而出現前後差異,只要是在適當的範圍內都算安全,不過,如果超過預產期太久(胎盤退化期約為42週後),胎兒在體內就出現解胎便、羊水也會變少、胎盤功能退化等問題,使得缺氧的情況變得嚴重,因此需要催生讓胎兒早點出來。他建議,如果過了預產期7~10天左右,就應該考慮催生。

Dr. memo-如何知道胎盤功能是否正常?
楊濬光醫師提醒,胎盤功能不正常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一旦開始出現退化,就會讓羊水變少,胎兒發生缺氧、窘迫、排胎便,甚至胎死腹中的情況。至於該如何了解胎盤的功能是否正常,他建議孕媽咪應該要多多注意胎動變化,產科醫師也會採用胎兒生長評估來檢測胎兒的生長、胎心音的變化及臍帶血管的阻力高低來判斷胎盤是否出現異常。

早期破水
楊濬光醫師指出,只要是足月破水,但卻未出現陣痛等現象時,就要考慮接受催生;這是由於破水時間過久,可能出現子宮內感染的狀況,因此必須藉由催生,讓媽媽更快進入產程,降低感染。
母體或胎兒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