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在商業區 還是住宅區較好

政府在標售商業區土地時的訂價,通常都會比住宅區土地來得高,所以買住家要買位在商業區的土地比較值錢。這是坊間仲介店,常給消費者的答案,其實這個答覆往往是錯的……

最近,有位朋友想在大台北的一個新興重劃區置產買住宅,所以找了知名連鎖仲介商的當地駐點業務人員帶看房屋。這些新建的住宅大樓,有的蓋在商業區、有的蓋在住宅區,但是單坪的開價看起來都差不多,於是他問仲介「住宅是要買在商業區比較好,還是住宅區比較好呢?!」,仲介果斷的回答他:「商業區土地的標售價格通常都比住宅區土地高,所以商業區土地比較值錢,當然是要買位在商業區的住宅比較好」。而我這位朋友特地跑來問我,這樣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他說他至少問了三家仲介的業務人員,都是給相同的答案。其實這樣的說法,在某些情況下是正確的,但對於在大台北以興建高樓為主的新興重劃區裡的住宅而言,則是完全不正確的。

住家在商業區  還是住宅區較好
建蔽率影響土地價格因素不大,容積率才是建商評估標購價格的關鍵。


商業區土地價格 會較具價值嗎?
如果根據上述的理論,照理說商業區住宅之房價應較同區住宅區住宅為高,但實際上房地產市場並沒有這樣的現象。理由很簡單,因為每塊土地都有它的強度,所謂強度即是指土地的「建蔽率」及「容積率」。建蔽率簡單說就是「單一樓層最多可以蓋多少面積的房子」;容積率簡單說就是「這塊土地總共可以蓋多少面積的房子」,兩個加總起來,建物可以蓋幾樓、蓋幾坪就算出來了。通常可以蓋愈高樓的、愈多坪數的,土地價格就愈高。

在重劃區裡,土地面積通常具一定規模,規劃上不成問題,故建蔽率影響土地價格因素不大,容積率才是建商評估標購價格的關鍵。建管法令上所稱之容積率,以住宅而言,大多指實際居室面積,不包含建築物的公設(屋突、梯廳、樓梯及機房等)、陽台等面積,但這些可不計容積率的面積,多半還是可以併入銷售面積銷售的。故一般業界會將容積轉換為坪效來計算,坪效是指「一坪土地可以生產幾坪的銷售面積」,坪效愈高,土地價格愈高。

以台北市常見的第三種住宅區(以下簡稱「住三」)及第三種商業區(以下簡稱「商三」)為例,容積率前者為二二五%;後者為五六○%,故假設台北市同地段兩基地各均為一○○○坪,惟其中一塊土地使用分區為住三,另一為商三。住三基地共可創造約三七一○坪的銷售面積(土地一○○○坪乘上容積率二二五%乘上免計容積係數一‧六五),換算坪效三‧七一(銷售面積三七一二坪除以土地一○○○坪);另一商三基地則可創造約九二四○坪的銷售面積(土地一○○○坪乘上容積率五六○%乘上免計容積係數一‧六五),換算坪效九‧二四(銷售面積九二四○坪除以土地一○○○坪),商三可創造的坪效是住三的二‧五倍之多。

在同地段,同樣要推住宅產品,市場房價並不會有明顯差異,但商三土地因坪效高,故可創造更高收益,建商當然會用高於住宅區土地的行情來取得。

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假設上述兩基地均推出每戶建物約五十坪(含公設)之住宅產品,則住三基地約可興建七十四戶(三七一○坪除以五○坪/戶);商三基地約可一八五戶(九二四○坪除以五○坪/戶)。從這裏來看,各位應該就會發現,土地價格的高低並不會反應在你的房價上,因為相同的基地面積,相同的產品規格,但商三基地的戶數隨著土地強度等比變多了,相對地土地權狀的持份面積就變少了,所以基本上,商三基地住戶所持有土地的價值(一○○○坪除以一八五戶等於五‧四坪/戶)與住三基地住戶所持有土地的價值(一○○○坪除以七四戶等於十三‧五坪/戶)是相同的(商三基地住戶所持有的土地坪數較住三基地住戶足足少了二‧五倍,換算後持有土地價值會相等)。再者,在相同基礎上,商三基地的戶數足足高出住三基地二‧五倍,未來居住人口密度將較住三基地高出許多,居住品質即可明顯分出優劣。如果您的房價並不會因為座落基地的土地交易價格高而隨之提升,您應該以土地價格,還是居住品質為購屋考量?答案已呼之欲出。

住家在商業區  還是住宅區較好
商業區主要係為從事商業活動使用,不以塑造居住品質為目的。


商業地上蓋住宅 恐有觸法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