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交換生、雙聯學位,流浪是一生的養分

愈來愈多大學生選擇出走海外,增加人生閱歷,離開故鄉打拚雖辛苦,卻能強化未來的競爭力,難怪許多人躍躍欲試。2013年6月24日,桃園國際機場,清華大學經濟系四年級學生、21歲的呂怡靜和13位同校同學正準備飛往獅子山共和國,電影《血鑽石》描述的國家。許多人對於非洲的第一印象大多是貧窮、髒亂、疾病與死亡,就連一旁送機的怡靜媽媽在大伙上飛機的前一秒,還問女兒:「可不可以不要去?」為了去獅子山共和國當國際志工,呂怡靜和伙伴們整整準備了一整年。她輕聲安撫媽媽:「這是圓夢之旅,很難得的機會。」她沒有預料到,往後的43天,將在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記。她背起行囊,走向登機口,勇闖天涯。

途徑1〉交換學生 經濟實惠的好選擇

像呂怡靜一樣,許多大學生選擇在大學時期擁有國際經驗。想走出台灣,看看世界的樣貌,成為他們共同的嚮往。其中,最多人選擇的方式是擔任交換學生。台灣各所大學皆和國外大學簽訂姊妹校協議,互相交換學生。以台灣大學為例,每年約有600多位赴國外姊妹校當交換學生。最熱門的國家是日本、中國大陸、美國、德國與法國。

出國交換為期大約半年至一年,期間台灣學生只需負擔生活費與自己台灣學校的註冊費。由於大部分免繳交換學校學費,交換學生可算是最經濟實惠體驗留學生活的方式之一。

淡江大學德文系四年級學生蘇奕安留著一頭俐落短髮,講起話來精神奕奕。從小她就特別喜歡奧地利和維也納合唱團,高中時還交了三、四個歐洲筆友,常常彼此通信聊天。大三那年,她終於得償宿願去維也納大學交換。交換期間,她隻身一人至東歐旅遊,足跡遍布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與波士尼亞等國家,不僅和筆友見面,也透過世界展望會,和高中時開始資助的塞拉耶佛孩童相見歡。看到當初照片上的小男生,現在已經成為15歲的小大人,蘇奕安覺得這趟交換學生之旅,特別有意義。

沙發衝浪 遊歷20個國家

「台灣是個海島,年輕人從國外取得養分,可在這片土地上耕種出更多東西,」西門子業務工程師黃婉中說。剛從大學畢業兩年的她,就讀台北科技大學電機系時,曾去捷克科技大學當交換學生。在捷克科技大學,她修了一門機器人課程,自己編寫電腦程式語言,成功設計出一隻會賽跑、會轉彎的樂高機器人。課餘間,她更沒閒下來,曾進行「沙發衝浪」遊歷20個國家。每到一個沙發客的家,她努力和對方分享台灣文化,還燉煮麻油雞給義大利的沙發主品嘗。

當初出發前,黃婉中的舅舅送了她一台新的相機,交換條件是──每天要用英文寫下交換學生日記。她履行承諾,在部落格記下「值得記錄的一年」,包括教國際學生中文、掉進伏爾塔瓦(Vltava)河、騎腳踏車橫越捷克等有趣的異國生活經驗。這些國際經驗,不僅豐富了她的遊歷,也幫助她順利取得畢業後通往外商公司的門票。

途徑2〉雙聯學位 拿文憑還能培養國際觀

交換學生的國外修課經歷可以視系上規定,充抵原先就讀科系的學分,但是不算學位。如果想要同時擁有學位與國際經驗,雙聯學位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