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城電機的終極目標:讓新員工獲得50年功力
華城電機是高度依賴人工、師徒傳承制的製造業,因為社會少子化的缺工危機,只有邁向數位化才能長久發展,但經驗與專業都在師傅的腦袋中,該怎麼推動數位化呢?
創立於1969年的華城電機,是國內重電設備大廠,主力產品為變壓器及其他輸配電相關設備。台電、台塑集團等大企業,都是華城的重要客戶。
今年度的《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https://event.hbrtaiwan.com/2022_hbrdx/winners.html),華城電機以「變壓器智慧製造與供應鏈數位串流」,奪得智慧製造轉型獎大型企業楷模獎。
華城營收不到100億,卻能與營收數千億的緯創資通和友達光電同獲智慧製造獎項,實屬難能可貴。
成立五十餘年的華城電機,已由第三代接班,目前擔任執行長的許逸晟,是副董事長許守雄之子,也是華城數位轉型的關鍵人物。
少子化成轉型契機
華城在2017年前,營收多在50億元上下,難有突破,如何創造更大的營收與獲利,成為第三代接班後的重要課題。而許逸晟深信,唯有透過優化製造流程、打造智能供應鏈及精進智慧應用為目標的數位轉型,才能讓這家傳統製造業更上層樓。
但華城的數位轉型,一開始就面臨巨大考驗:公司的製造高度依賴人工。主力產品是變壓器,採客製化、少量多樣生產;而且大型變壓器高達六層樓,重達三、四百噸,也很難像一般電子業導入自動化。因此長期以來華城都採勞力密集的製造模式。
但高度依賴人力的製造,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過去曾經發生大型變壓器因為人為疏失,一個螺絲沒鎖好,導致已運抵國外港口的貨品,必須拉回台灣重新檢修,損失上千萬。此外,資深員工正在逐年退休,但新人需要少則五、六年,多則十年的培養,才能上手。
在少子化及全台大缺工的壓力下,新進人員的招募愈發困難,勞力密集的模式絕非長久之計。
更棘手的是,所有需要進行數位化的生產流程專業知識,全都在現場資深師傅的腦袋中,過去都是師徒制口耳相傳,要怎麼數位化?
「老師傅最常講的就是『手感』,但那個東西無法量化,」華城電機資訊處長林振錦指出,像是纏繞線圈的鬆緊,很多都是師傅依照經驗做,徒弟也只能從不斷嘗試中摸索出自己的「手感」。
由於產品多屬客製化,且大量依賴人工,連一般企業常用的套裝軟體,像ERP,也很難導入。
小進步推動大進程
為了解決上述種種困境,許逸晟決定推動完全依照華城需求,量身打造的數位轉型。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想辦法把老師傅腦袋裡的know-how(專業知識)挖出來。但專業知識看不到、摸不著,從何挖起?
許逸晟讓資訊部門當開路先鋒,由一群完全不懂技術和現場作業內容的資訊工程師,每週花二至三個工作天,整天待在生產現場跟著師傅們工作,用資訊人員的角度去了解製造流程,只要不懂就發問。
想當然爾,一開始這些現場的師傅們覺得很煩,最常聽到的抱怨是:「我們幾十年都這樣幹,你們現在找一群拿筆的小朋友來問東問西,是要做什麼?」剛開始的反對聲浪確實不小,認為這群「外行人」影響了工作效率。
要解決反彈,需要一些手段。轉型初期,許逸晟幾乎每一場會議都親自坐鎮,除了展現管理階層的決心,更重要的是,他希望直接聽到第一線的反應,做為調整改進的參考。
另外,公司也找來一位「師祖」——一位已退休的老師傅坐鎮,很多師傅都是他教出來的徒弟。除了安撫生產現場的浮動情緒,也擔任資訊人員和現場同仁溝通的橋梁。
不過這類行政上的手段只能當做輔助,更關鍵的是,要讓現場工作人員體會到數位轉型帶來的好處,才會真心配合。
許逸晟強調,數位轉型在推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釋出一些進步的成果,讓同仁體會到,轉型是有幫助的,心防就會下降。
舉例來說,以往製造流程,每一關都要寫自主檢查表,整個流程寫完多達50至60頁,以前都是人工抄寫,但是數位化後,師傅只要在平板電腦上按幾個鈕就完成了,大幅提升便利性,這就讓他們很有感。
另外,有一次客戶突然來索取機台在製造測試過程中的運轉數據,但紙本紀錄一時找不到,師傅急急忙忙地跑到資訊中心尋求協助,「我們馬上調出電子檔來給他,他就很高興拿去交差,而且感受到這個東西真的有用,」林振錦笑著說。
花了一年多,逐步把生產現場的資訊蒐集起來後,下一步就要進行系統化的分析。
為了實現量身打造的數位轉型,華城用來整合原料、製程、品保試驗等各單位關鍵數據的電子看板,都不外購軟體,全交由資訊中心同仁依照生產的實際方式設計及繪製,與上下游廠商串接的應用程式介面等等,也都是量身訂做。
從2015年開始推動數位轉型至今,華城電機的數位轉型已在多個面向,看到了實質成果。
從報價到維修,皆提升服務品質
首先是智慧報價系統。由於大型變壓器國際規範不一,規畫書高達幾百頁,且常為英文版,過去都要靠人工閱讀之後再報價,通常需要一週。但華城現在採用文件自動摘要語意分析的技術,已經可達到九成以上的識別能力,大幅減少人員的工時,將原本的估價時間縮短為4天。
系統報價也協助解決了內部矛盾。華城一年要報價的案子,多達千餘件,但報價後的得標率僅約10%,且客戶常常會砍價,又得重新設計及報價,所以九成以上都在做白工。內部很多人都戲稱報價是一項「最沒成就感的工作」,經常推給菜鳥。
但新進同仁的報價,常不準確,不是估得太高,沒有競爭力,就是估太低,難以承接。有了這套系統,即時納入銅鐵等原料重量估算,預測製造流程的耗損,並即時獲取國際原料價格,計算出的報價就十分精準合理。
至於「智慧變壓器保養系統」,則是華城強化客戶服務的最佳利器。因為在變壓器使用過程中,有些零件可能使用頻率較高而提早老化,有些即使已經到了使用年限,但如果運作正常也不需要更換。也就是說,傳統定期保養,無法確知各個零件的使用狀況。
智慧保養系統,可以提供預知維修保養的功能,即時掃描變壓器運轉狀況,在變壓器初期異常時,就發出訊號提醒,不但可以避免造成大規模停電或公安事故,也可以讓管理者提早掌握可能造成變壓器故障的原因,採取因應對策。
雖然已經把老師傅腦中的專業知識挖掘出來,也打造了一套專屬的數位系統,但許逸晟覺得這只是數位轉型的開始,下一步他想進行更細部的數據分析,找出製程中有哪些事情要改善。
終極目標是希望未來所有的製造流程,是由電腦來控制人。未來,一個新進人員不需要特別訓練,只要照著電腦告訴他的程序執行,就可以把事情做對,達成全流程的數位化。等於一個新進人員一進來就有前人五十年累積的功力。
華城電機的轉型模式,值得其他歷史悠久的製造業參考及學習。
【華城電機小檔案】
成立時間/1969年
董事長/許邦福
執行長/許逸晟
2021年營業額/90.2億元
主要業務/變壓器、配電盤、配電器材製造及其他輸配電統包工程
更多內容請見2022年11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價值觀經營學〉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195
創立於1969年的華城電機,是國內重電設備大廠,主力產品為變壓器及其他輸配電相關設備。台電、台塑集團等大企業,都是華城的重要客戶。
今年度的《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https://event.hbrtaiwan.com/2022_hbrdx/winners.html),華城電機以「變壓器智慧製造與供應鏈數位串流」,奪得智慧製造轉型獎大型企業楷模獎。
華城營收不到100億,卻能與營收數千億的緯創資通和友達光電同獲智慧製造獎項,實屬難能可貴。
成立五十餘年的華城電機,已由第三代接班,目前擔任執行長的許逸晟,是副董事長許守雄之子,也是華城數位轉型的關鍵人物。
少子化成轉型契機
華城在2017年前,營收多在50億元上下,難有突破,如何創造更大的營收與獲利,成為第三代接班後的重要課題。而許逸晟深信,唯有透過優化製造流程、打造智能供應鏈及精進智慧應用為目標的數位轉型,才能讓這家傳統製造業更上層樓。
但華城的數位轉型,一開始就面臨巨大考驗:公司的製造高度依賴人工。主力產品是變壓器,採客製化、少量多樣生產;而且大型變壓器高達六層樓,重達三、四百噸,也很難像一般電子業導入自動化。因此長期以來華城都採勞力密集的製造模式。
但高度依賴人力的製造,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過去曾經發生大型變壓器因為人為疏失,一個螺絲沒鎖好,導致已運抵國外港口的貨品,必須拉回台灣重新檢修,損失上千萬。此外,資深員工正在逐年退休,但新人需要少則五、六年,多則十年的培養,才能上手。
在少子化及全台大缺工的壓力下,新進人員的招募愈發困難,勞力密集的模式絕非長久之計。
更棘手的是,所有需要進行數位化的生產流程專業知識,全都在現場資深師傅的腦袋中,過去都是師徒制口耳相傳,要怎麼數位化?
「老師傅最常講的就是『手感』,但那個東西無法量化,」華城電機資訊處長林振錦指出,像是纏繞線圈的鬆緊,很多都是師傅依照經驗做,徒弟也只能從不斷嘗試中摸索出自己的「手感」。
由於產品多屬客製化,且大量依賴人工,連一般企業常用的套裝軟體,像ERP,也很難導入。
小進步推動大進程
為了解決上述種種困境,許逸晟決定推動完全依照華城需求,量身打造的數位轉型。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想辦法把老師傅腦袋裡的know-how(專業知識)挖出來。但專業知識看不到、摸不著,從何挖起?
許逸晟讓資訊部門當開路先鋒,由一群完全不懂技術和現場作業內容的資訊工程師,每週花二至三個工作天,整天待在生產現場跟著師傅們工作,用資訊人員的角度去了解製造流程,只要不懂就發問。
想當然爾,一開始這些現場的師傅們覺得很煩,最常聽到的抱怨是:「我們幾十年都這樣幹,你們現在找一群拿筆的小朋友來問東問西,是要做什麼?」剛開始的反對聲浪確實不小,認為這群「外行人」影響了工作效率。
要解決反彈,需要一些手段。轉型初期,許逸晟幾乎每一場會議都親自坐鎮,除了展現管理階層的決心,更重要的是,他希望直接聽到第一線的反應,做為調整改進的參考。
另外,公司也找來一位「師祖」——一位已退休的老師傅坐鎮,很多師傅都是他教出來的徒弟。除了安撫生產現場的浮動情緒,也擔任資訊人員和現場同仁溝通的橋梁。
不過這類行政上的手段只能當做輔助,更關鍵的是,要讓現場工作人員體會到數位轉型帶來的好處,才會真心配合。
許逸晟強調,數位轉型在推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釋出一些進步的成果,讓同仁體會到,轉型是有幫助的,心防就會下降。
舉例來說,以往製造流程,每一關都要寫自主檢查表,整個流程寫完多達50至60頁,以前都是人工抄寫,但是數位化後,師傅只要在平板電腦上按幾個鈕就完成了,大幅提升便利性,這就讓他們很有感。
另外,有一次客戶突然來索取機台在製造測試過程中的運轉數據,但紙本紀錄一時找不到,師傅急急忙忙地跑到資訊中心尋求協助,「我們馬上調出電子檔來給他,他就很高興拿去交差,而且感受到這個東西真的有用,」林振錦笑著說。
花了一年多,逐步把生產現場的資訊蒐集起來後,下一步就要進行系統化的分析。
為了實現量身打造的數位轉型,華城用來整合原料、製程、品保試驗等各單位關鍵數據的電子看板,都不外購軟體,全交由資訊中心同仁依照生產的實際方式設計及繪製,與上下游廠商串接的應用程式介面等等,也都是量身訂做。
從2015年開始推動數位轉型至今,華城電機的數位轉型已在多個面向,看到了實質成果。
從報價到維修,皆提升服務品質
首先是智慧報價系統。由於大型變壓器國際規範不一,規畫書高達幾百頁,且常為英文版,過去都要靠人工閱讀之後再報價,通常需要一週。但華城現在採用文件自動摘要語意分析的技術,已經可達到九成以上的識別能力,大幅減少人員的工時,將原本的估價時間縮短為4天。
系統報價也協助解決了內部矛盾。華城一年要報價的案子,多達千餘件,但報價後的得標率僅約10%,且客戶常常會砍價,又得重新設計及報價,所以九成以上都在做白工。內部很多人都戲稱報價是一項「最沒成就感的工作」,經常推給菜鳥。
但新進同仁的報價,常不準確,不是估得太高,沒有競爭力,就是估太低,難以承接。有了這套系統,即時納入銅鐵等原料重量估算,預測製造流程的耗損,並即時獲取國際原料價格,計算出的報價就十分精準合理。
至於「智慧變壓器保養系統」,則是華城強化客戶服務的最佳利器。因為在變壓器使用過程中,有些零件可能使用頻率較高而提早老化,有些即使已經到了使用年限,但如果運作正常也不需要更換。也就是說,傳統定期保養,無法確知各個零件的使用狀況。
智慧保養系統,可以提供預知維修保養的功能,即時掃描變壓器運轉狀況,在變壓器初期異常時,就發出訊號提醒,不但可以避免造成大規模停電或公安事故,也可以讓管理者提早掌握可能造成變壓器故障的原因,採取因應對策。
雖然已經把老師傅腦中的專業知識挖掘出來,也打造了一套專屬的數位系統,但許逸晟覺得這只是數位轉型的開始,下一步他想進行更細部的數據分析,找出製程中有哪些事情要改善。
終極目標是希望未來所有的製造流程,是由電腦來控制人。未來,一個新進人員不需要特別訓練,只要照著電腦告訴他的程序執行,就可以把事情做對,達成全流程的數位化。等於一個新進人員一進來就有前人五十年累積的功力。
華城電機的轉型模式,值得其他歷史悠久的製造業參考及學習。
【華城電機小檔案】
成立時間/1969年
董事長/許邦福
執行長/許逸晟
2021年營業額/90.2億元
主要業務/變壓器、配電盤、配電器材製造及其他輸配電統包工程
更多內容請見2022年11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價值觀經營學〉
https://www.hbrtaiwan.com/magazine/HBR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