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拚施政有感 學者建議強化經濟果實分配

總統賴清德今天正式就職,如何帶領新內閣展開有感施政、開創新局,受各界矚目。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認為,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持續,但如何讓經濟果實更合理分配,並對於民眾最關切的物價、高房價議題提高執行效率、加強溝通,將是新政府課題。

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今天舉行,「行動創新AI內閣」也正式啟動,展開施政新氣象,外界對新執政團隊抱有高度期待。

回顧民進黨過去執政8年成果,擔任賴總統「國家希望工程」國政智囊團成員之一的張建一指出,政府推動五加二創新產業及系列改革,引領產業轉型,儘管國際環境局勢動盪,美中貿易戰使得台商回流、COVID-19疫情則帶來數位商機大爆發,台灣得以逆勢突圍,在國際大放異彩,並奠定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性,台灣經濟成長模式變得更有韌性,今年經濟成長率也維持在3%之上。

不過張建一指出,蔡政府在總體經濟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經濟成長率多高於全球平均,且人均GDP超越3萬美元,但接下來,更細緻處理民生議題,合理分配經濟果實、讓人民有感,是新政府必須要做的事。

這幾年台灣籠罩在通膨陰影之下,物價持續上漲,甚至吃掉薪水增幅,導致實質薪資落入負成長,在此同時,房價還是居高不墜,更加深年輕人的無力感,年輕群體流行起「躺平」一詞,意味年輕人不再追求理想或付出太多努力,只想要心如止水、安穩度日。

「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張建一強調,低薪、高房價的議題不只是經濟面,更是社會問題,現在年輕人不見得買不起房,但房價過高,若要咬牙買房,幾乎等同於資產all in,背負沉重房貸後,手邊只剩一點點錢,難以提升生活品質,遑論結婚生子、追求遠大抱負。

張建一認為,蔡政府過去推動社會住宅,方向正確,不過速度還是太慢,量也不夠;現在社會住宅居住期限最長6年,但以北歐國家為例,年輕人可以住到結婚生子、由小換大,應該要以此為目標,滿足國人居住的剛性需求。

張建一表示,吃、住是民眾的基本需求,所以穩物價、保障居住權是重中之重,雖然物價會受外在環境情勢影響而有變動,但提高薪資水準,讓實質薪資保有動能,應是政府施政重點。

除了民生議題,外界緊盯賴清德的能源政策,是否會將核電列入選項。近日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拋出核二、核三廠延役等主張,加上工商業持續呼籲能源穩定供應,再次炒熱能源議題,部分國民黨立委則提出要修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盼能替核電廠延役解套。

張建一認為,就減碳的角度來看,核能確實是乾淨能源,但「有核廢料,還算乾淨嗎?」

台灣為了核能議題爭吵不休,2021年底,重啟核四公投案未通過,但過了幾年,國際環境改變,全球多國相繼宣示朝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加上歐盟開啟開徵碳關稅的第一槍,均讓各國政府更審慎思考能源政策的走向。

張建一表示,能源政策是否要重新納入核能,不是不能討論,但應該要完整說明時空環境的差異,如國際間對於減碳的要求,而且核能、核廢料要一併探討,以及其他國家處理核廢料的方式,台灣是否能適用,各種資料併陳,才能理性討論。

520新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民進黨將展開第三個連續任期,同時面臨國會不過半的困境。張建一認為,賴清德新內閣團隊的首長人選充滿亮點,但接下來進入立法院與國會溝通,挑戰才要開始,期許行政團隊更有耐心溝通,在野黨則理性監督不帶有意識形態,也期盼政府執行政策要多些溫度、多點感性,大家齊心協力,讓國家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