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岱賢觀點】兩岸經貿互利雙贏 排除政治外力干涉

文/鄧岱賢



多年來兩岸經貿關係呈現互利雙贏現象,由臺灣接單,出口關鍵性晶片、機械、原料與零組件到大陸組裝,再行銷全世界市場,形成全球產品最重要的供應鏈。兩岸優勢互補、強強聯手,提供價廉、物美、質優的產品給全球市場,不但促進了全球貿易,也提升兩岸各自經濟成長動能。



兩岸原本就血緣相同、語言文字相通、文化同源、地理位置相近,理應加強經貿交流合作。經過30多年發展,大陸是臺灣的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與第一大進口地區,更是對外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同時也是台商對外投資最多的地區,因此維護並好好經營大陸廣大市場是臺灣經濟成長的重要課題。



然而,這幾年臺灣出口大陸金額卻逐年下降,2023年臺灣對大陸及香港輸出為1,522.4億美元,較上年減少336.3億美元,減少比例為-18.1%。而臺灣對大陸及香港輸出占臺灣總出口的比例為35.2%,比例雖然較最高峰2020年的43.9%為低,但仍是台灣最大出口地區。



影響台灣輸出大陸金額下降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美國的「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限制台灣高科技晶片輸出大陸,2023年臺灣「積體電路」輸出大陸903.9億美元,減少15.3%;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為1,096.1億美元,減少14.5%。



其次,是中美貿易戰,美國對大陸出口產品加徵25%的懲罰性關稅,並要求台商從非大陸地區出貨,促使台商將出口美國的生產線移往東南亞,也導致台商原本自臺灣購買輸入至大陸的機器、原料及零組件轉而輸入東南亞。



第三,是兩岸關係惡化,這幾年來臺灣農漁產品發現蟲害與抗生素殘留、食品重新登記未完善而被暫停進口,加上大陸對臺「貿易壁壘」調查等,這些攸關臺灣產品輸出大陸的問題,都需要兩岸協商解決。



尤其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提供臺灣539項產品免關稅輸出大陸,還有金融、文化等服務業商品准入,大幅提升雙方經貿的全方位往來,在商品方面,截至2023年底,一共為臺灣商品輸出大陸關稅減免101.01億美元。



ECFA可以讓臺灣企業根留台灣、出口大陸,在臺灣生產、雇用勞工、繳納稅收、增加投資,為臺灣經濟成長貢獻卓著。如果ECFA因兩岸關係惡化而取消,保守估計臺灣輸出大陸再下降4-5個百分點,屆時經濟恐怕會陷入衰退危機。



第四,是區域經濟整合,大陸與「東南亞國協」(ASEAN)、日、韓、紐、澳等15國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經全面生效,相互間排除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由於兩岸關係緊張,臺灣根本無法加入RCEP,根據經濟學的「貿易移轉效果」,RCEP成員國生產的產品彼此可以享有零關稅與通關便捷,而在臺灣生產的相同產品出口到這個地區沒有同等優惠待遇,RCEP成員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當然會轉單,向RCEP成員國企業購買相同的產品,衝擊臺灣對這些地區的出口。



台灣工商業界非常期待兩岸經貿關係能逐漸排除政治外力干涉與兩岸關係惡化的影響,回歸到「互利雙贏」的正常狀態,尤其是重現COVID-19疫情前的交流狀態,包括人員往來限制的鬆綁、航班、航點的恢復等。



期待兩岸能和平穩定、經濟融合發展,在大陸投資經營順利成功,台海能儘速恢復過去交流合作榮景,臺灣也能藉此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經濟成長才有可能出現樂觀的成長數字。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作者為兩岸情勢觀察家、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



原始文章:【鄧岱賢觀點】兩岸經貿互利雙贏 排除政治外力干涉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