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M化 效率大幅提升 新竹貨運站穩物流龍頭

年營業額從新台幣58億元成長到90億元,已經70歲的新竹貨運僅花了短短近3年的時間就達成,這將近6成的成長秘密正來自於「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透過科技化服務,讓新竹貨運脫胎換骨,不僅業績每年呈兩位數成長,更從傳統運輸業變身為國際級的物流服務業。

從民國72年擁有的第一台IBM電腦開始,新竹貨運就不斷挑戰新科技。進入新竹貨運25年,一路見證企業藉由資訊科技不斷蛻變的新竹貨運集團資訊副總經理李正義回憶,當年一部IBM電腦售價新台幣40萬元,相當於一位主管的年薪,「換了別的老闆,早就放棄了。」,但第一代企業家許金德全力支持,成為新竹貨運邁向電腦化管理的濫觴。


IT為企業創造什麼價值?
貨運流通是個傳統色彩較為濃厚的產業,其業務內容不外乎「接單、至客戶處取件,再送達目的地」,從30年前到現在,本質上並沒有經歷太大的轉變。固定的業務可能表示營運模式相對穩健,但同時也表示競爭對手間的同質性甚高,不容易創造出差異性。

新竹貨運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許育瑞在1987年升任總經理後,即展開改造工作,2000年是重大的轉捩點。當時,新竹貨運的年營業額才只有30多億元,市佔率退居第3位,年僅40歲的許育瑞不斷地問自己:IT可以幫企業創造什麼價值?


大手筆投資啟動改造革命
在IT應用不普遍的年代,投入相當多的資金在建置電腦系統設備,但初期只用於產生報表、MIS(管理資訊系統)給管理者。企圖心強的許育瑞向海外取經,卻發現,美國一家航空公司建置好的訂位系統給旅行社,結果造成訂位業務量暴增,也讓他充分體認到策略性的資訊系統具備商業價值,也是傳統產業的解套良方。

從2000年開始,新竹貨運耗資40億元,遠超過公司一年的營收,在運輸傳統產業中,是少見的大手筆,來發動革命性的改造運動。首先,與日本佐川急便技術合作,進行商業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兩年時間內完成「貨件處理自動化系統」,且在全省各地建置8座輸送帶自動分貨機。完成內部貨物流程自動化處理之後,緊接著2003年,新竹貨運再與遠傳電信合作,打造全台最大的「GPRS行動商務派遣及貨物追蹤系統」。

實施M化之前,新竹貨運的營業司機(Sales Driver,簡稱SD)每天完成配送任務,還必須返回營業所,將所有送貨資料一筆筆輸入,一來一往之間需要花費4小時。導入GPRS系統之後,目前1800位SD皆配有掌上型終端機(Hand Held Terminal;HHT),只要返回車上掃讀條碼,只需幾秒鐘就可以完成資料傳輸工作,並可將資料直接回報給予企業客戶的客製化系統;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也只要上網就能即時查到貨物配送的狀況。收貨也透過系統辨識設定,在劃分的責任區內,司機在LED螢幕上掃描到附近有貨要取,可立即前往,十分鐘就到,「客戶都還沒有打包呢」李正義笑著說。


流程簡化 從e化到M化
流程簡化後最大的效益就是客戶滿意度,新竹貨運客戶數6萬戶,其中5000家佔出貨量的一半以上。全年配送物件高達7200萬件,相當於每天處理25萬件,180萬筆貨物追蹤,全省1800輛送貨車,足足可以塞滿整個中山北路。包括貨物追蹤、客戶服務及帳務管理,一氣呵成,全省45個營業所,原本卸貨時間要花上150分鐘,迅速縮短為40分鐘。

在流程改革之前,新竹貨運每年營業額頂多只有5%-6%成長,改革後,每年營收至少兩位數成長。從2005年58億元、2006年72.2億元,成長至2007年80.39億元,今年預估營收可達90億元。

李正義分析,新竹貨運從符合客戶及供應商的需求著手,所擬定的戰略有三,分別為:一、差異化的服務;二、低成本、高效益;三、拉高競爭障礙。

新竹貨運以科技領航之姿,從內至外悄悄架構起全新的自動化物流系統。從物流資訊系統、倉儲管理系統、訂單管理、運輸派車管理、配送狀況追蹤、帳務系統等,全部換上科技的內涵。從e化到M化,「科技投資是一條不歸路,但創出的效益更大,」李正義點出新竹貨運致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