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世界─建築師設計傢俱

20世紀初期,許多建築師出於需要,多會親自設計符合自己空間風格的傢俱。而如今設計界的分工已越來越細,但每每建築大師們推出特別版傢俱時,依然備受矚目,這之間除了偶像崇拜之外,又存在哪些值得一看的地方?

我們常聽到傢俱是空間中的小型建築的說法,這是因為設計傢俱和設計建築一樣必須了解結構、支撐、材質,有時也需配合周遭環境樣貌;而倘若傢俱是出自建築師之手,這種說法又有另一面向的意義,我們往往可以從建築師所設計的小型物件上,看到和其建築的關聯性,他們各自對建築的偏好或理念,具體而微的,表現在這些能夠使用的傢俱上。這對欣賞某位建築大師的人們而言,就像把只能仰視的建築搬回家,或在生活中實行他們的理念,這正是建築師傢俱的魅力。

看造型

設計過柏林猶太博物館、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丹佛美術館以及紐約新世貿中心的建築大師Daniel Libeskind作品中經常出現不規則幾何量體堆疊穿插、上揚的銳角或弧形等特徵,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而他著名的傢俱作品Torq Armchair and Table就像是他所設計的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迷你版,將幾何的方形和圓形螺旋堆疊,表現動態。此外可以看到相互呼應的,還有武漢即將完工的張之洞與近代工業博物館和名為ARCHE的邊桌,雖然都有弧形的楔型元素,卻又有各自的靈感來源,博物館從下方往上看,像是一艘「方舟」,邊桌則是發想自酒桶帶有弧度的木條。當然,傢俱如果只重外型,便不能稱為好設計,Daniel Libeskind於去年發表的Paragon桌燈,分成數節,可多段凹折,銳利線條中藏著良好機能。

另一個具有個人強烈風格的例子是Zaha Hadid。她設計的Serac Bench像是一個雕塑作品,忠實呈現其設計風格,流動的曲線、一層層的紋理與純粹的白色,讓人聯想到極地冰塔和冰川,而底部是兩條連續的曲線,作為長凳的支撐。在剛結束的巴黎家飾展中,Zaha Hadid與Lalique合作的限量款水晶花瓶是展中焦點之一,她用了擅長的曲線搭配與黑、透明兩色,為這個法國老品牌添加了前衛的味道。

看概念

如果說Daniel Libeskind、Zaha Hadid的傢俱和建築在外型上有著緊密連結,伊東豊雄的傢俱則更著重在闡述他的設計哲思。從仙台媒體中心、高原寺劇場到去年落成的台大社科院圖書館,我們可以不斷讀到樹木、光影流動、永續等關鍵字,而他設計的傢俱中,「自然」便是共同的主題。他為義大利傢俱品牌HORM設計的「仙台書架(Sendai Bookshelf)」,以不等距、不規則甚至不同木料組成的木柱搭配玻璃層板,輕盈而美麗。另一個系列名為「漣漪(Ripples)」,使用了胡桃木、桃花心木、 櫻桃木、橡木、山毛櫸等不同深淺的木材堆疊,再請師傅手工挖出弧度,模擬一個個漣漪圖案,木頭的厚實溫暖結合水的意象,充滿生機。

同為伊東豐雄作品的台大社科院圖書館從立面看去,一根根支柱像是座小森林,若俯視屋頂,則寓意綠色的花瓣,讓人聯想到他為西班牙品牌Sancal設計的Konoha (日文,指樹葉)。利用羊毛、木頭與鋼材打造葉子剪影形狀的長凳,可多張組合,適合包括公共空間在內的各種場域,在誠品松菸的表演廳外,就有一組排成花朵形狀的實品。

跨界趣味‧經典不斷

從早期Arne Jacobson的經典單椅到現今建築大師們年年不輟的跨界設計,可以發現建築師們心中大多有一份對製作傢俱的熱愛,所以,當我們注目世界上各種有趣新建築時,不妨順便一探它們的設計者有無傢俱作品,而答案,往往都是肯定的。都柏林的建築師Tierney Haines便是這個過程下發現的驚艷,在其輕盈、洗鍊的傢俱線條下,展現了結構力學之美與貼心收納設計,令人印象深刻。建築師們那轉個不停的腦袋,讓傢俱的世界更有趣味。

【更多精彩內容請建ARCH雅砌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