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則,3方法 協助寶寶克服分離焦慮

在雙薪家庭已成常態的現代社會中,基於諸多因素,小寶寶在還無法獨立自主的狀態下,常不時得與最親愛的爸比媽咪上演「十八相送」的分離戲碼!也許是長期別離,也或許只是短暫離開幾分鐘,「分離焦慮」是寶寶在幼兒時期常見的心理危機之一,爸比媽咪千萬別以為孩子只是在鬧脾氣,適時告知、適性安撫,才能協助寶貝擺脫分離焦慮的苦惱。

每一次,只要看見媽媽右手抓起鑰匙,準備往門口移動時,安安即會面露驚恐表情
安安:「媽咪,你要去哪裡?」
媽媽:「媽媽出去一下,一會兒就回來了。」
安安:「一會兒是多久?那我可以跟去嗎?」
如果媽咪給的答案是「No」,安安大聲嚎哭的神情,彷彿讓媽媽瞬間變成拋家棄子的千古罪人。面對安安如此情緒化的反應,媽咪不禁苦惱著,孩子的依賴心這麼重,該如何是好?

Step1:出現時機
對於語言表達能力還不甚成熟的小朋友來說,因內心複雜情緒無法以具象的語言或文字表達,處於這時期的孩子,特別容易有大人眼中「不成熟」的行為反應出現。在此其中,幼兒「分離焦慮」即是一項寶寶常見的情緒反應。

分離焦慮,半歲後出現
台北縣土城市私立裕德幼稚園老師蔡依玲指出,所謂分離焦慮,主要是指當小寶寶在面對熟悉的主要照顧者離去時,所產生的不安與焦慮等負面行為反應。
觀察小寶寶的成長時程,在襁褓階段,由於尚未養成主體意識(也就是體會自己的存在),面對環境與照顧者的轉變,多不會有反抗或不安的感覺;但到寶寶約3、4個月大時,就會開始有能力辨認熟悉照顧者與陌生人之間的差異,進而產生對照顧者依附、對陌生者排拒的反應。

1歲後進高峰,其後漸改善
而到了寶寶5、6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對象,與之建立起一親密的依附關係。蔡依玲老師指出,如此親密關係建立,是嬰幼兒安全感的來源,也會影響寶寶日後的情緒與人格發展。
蔡依玲老師指出,就實際狀況觀察,寶寶的分離焦慮情形最早多在6~8個月大時出現,這時期的寶寶,如果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會有大哭、黏人等不安、焦躁的情緒出現;而約到1歲~1歲半左右,會達到最高峰;其後,隨年齡增長,寶寶對環境與情緒的掌握度逐漸成熟,因分離所產生的焦慮感多會逐漸減少。

Step2:行為原因
對於認知與行為能力未成熟的小小孩來說,因為環境變化,或受情緒影響,面對看似沒來由的分離,總教人難以承受。蔡依玲老師歸納寶寶之所以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爸比媽咪快來替小寶寶檢驗一下吧!

焦慮產生Reason1─環境刺激
包括搬家、第一次離開爸比媽咪,獨立進入幼兒園就讀、在沒有主要照顧者的陪伴下,自己一個人身處陌生的環境等,都會打破了寶寶原本的熟悉感,產生不安、焦慮,甚至恐懼的情緒反應。

焦慮產生Reason2─心情變化
除了不熟悉,孩子之所以無法面對分離,進而產生焦慮,另一部分原因在於「還沒做好準備!」舉凡熟悉的照顧者突然消失、不告而別,寶寶會因頓失依靠,而有不知所措、慌亂、焦慮等反應出現。

Step3:分離反應
熟悉人事物在短時間內突然消失,措手不及本是一項可以理解的情緒反應,想替家中寶貝克服分離焦慮,蔡依玲老師提醒,爸比媽咪在動動腦之前,不妨先來仔細觀察一下,自家寶寶在面對分離時,會有哪些反應。
1、大哭、大鬧,不願與熟人分開
面對主要照顧者的離去,寶寶是否會出現黏著爸比媽咪不放、大哭大鬧、沮喪、不安等情緒反應?
2、藉由事情生氣發脾氣或哭鬧不停
觀察家裡的小寶貝,是否在爸比媽咪離開身邊的當下,立刻變身3秒鐘瞬間大哭的淚人兒;亦或是面對照護者的暫時離開,哪怕只是一下下,都讓孩子猶如晴天霹靂般哭鬧不休、大發雷霆。
3、因害怕熟人偷偷離去,出現拒絕睡覺或做惡夢等情形
除了哭得梨花帶淚,部分情緒較壓抑的孩子,會因害怕照顧者又消失,而會採取緊迫盯人、拒絕睡覺等行為;且在這樣的壓力下,有的孩子甚至會有做惡夢的狀況發生。
4、遍尋不著原因的病痛(如:頭痛、肚子痛)
因為害怕因為分離所產生的不熟悉感與焦慮,除了以大哭、吵鬧的方式宣洩情緒,有的孩子長期下來會因心理壓力產生如頭痛、肚子痛、精神不佳、低落等生心理反應。

~全文請見236期育兒生活雜誌 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