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TIME】在南萬華的老屋堆砌新生活,感受光陰歲月的變化—加蚋天空

位處在南萬華的加蚋仔,在過去曾經是一片沼澤地。早年農業興盛,圍繞著這個富庶的地區,是蔬果市場、以及各家大小戲院。隨著時間更替,一層又一層的歷史記憶在這裡交錯沉積,形成人文底蘊的深度。當現代都市計畫取代了農業導向的市鎮發展,商業核心早已轉移至他處。雖然這裡不若往年人聲鼎沸的繁華熱鬧,然而過往的傳統依然細膩安靜地在這裡以日常生活的步調持續進行著。

2012年,黃金樺建築師自紐約返回台北。他深受南萬華老街區的韻味吸引,在加蚋仔找到了一間45年的老屋,於是決定將這裡打造成自己的自宅。「老屋有魅力的地方,是可以看到不同時間留下來的物件,在眼前交錯著。」黃建築師溫柔地觸摸著檜木屏風,從中感受著材質沉澱了45年的心情。



當泥作師傅敲掉了因濕氣佈滿壁癌的水泥外牆,紅磚從中逐漸甦醒顯露了出來。紅磚是台灣傳統建材的代表,黃建築師決定將這個靈魂精髓保留下來。他選擇具有通透感的玻璃磚,以傳統紅磚堆砌方式來轉化老屋精神,同時也可以將光影帶入室內空間。





為了讓光線能夠暢通無阻地自由形塑空間樣貌,建築師盡可能減少室內隔間。取而代之的是柔軟的布廉,增加了空間使用上的延展性,同時也揉合了原本生硬的建築框架與軟性的生活情境。位處於斜屋頂下方的桁架,在建築中是常見的結構類型,它有效支撐了來自斜屋頂不平均的重量。建築師將這種元素意象融入室內,成為空間中的裝飾性元素,以一連串的「拱形」蜿蜒在空間各處,創造出既華麗又復古的情調。





天花板與地坪大量採用水泥粉光,水泥粉光的質感會反映著時間推移而產生不同的面貌,一天下來,看著材質變化帶來生活上的踏實感。





黃建築師當時看中這個老屋,就是因為它擁有充足的日照採光。他挑選了氛圍感較濃厚的黃色地燈,讓室內彷彿有種在京都小徑漫步的情調。



在紐約舊城區的生活經驗,也讓黃建築師對於材質格外講究。由於鍾情於馬賽克這樣的磚材,他走訪了好幾間店家才找到合用的長形磁磚,來營造浴室的舒緩氣息。同時在窗戶上加裝白色的百葉窗,在泡澡的時候可以享受從縫隙中傾瀉而出的光線。



當百葉窗打開的時候,則可以讓視線穿透看到外面的天井,大量的日光如瀑布般地從天井進入、擴散到整個室內空間。建築師特別保留原本的室內階梯,讓它裸露在外成為整個天井空間的一大亮點。





當陽光從天井開口進入的時候,會沿著階梯向下垂直蔓延。圍繞著天井周圍的牆壁,鋪設著六零年代的白色舊磁磚。在施工期間,建築師原本打算全部打掉重做。但是當逐漸接近完工的時候,卻意外地感覺它與周邊材質相當搭配,最後被全部保留了下來。



樓梯下來以後,是廚房空間。建築師將廚具大方地以吊掛方式展示在外。原本他擔心位在空間底層的廚房,會因為受光面積比較小而太陰暗。結果反而讓他相當滿意,光線從天井一層一層向下到地面,經過了好幾道程序的轉折稀釋,當它來到廚房的時候,已經變得相當柔和不再刺眼,反而讓廚房空間帶有靜謐舒緩的氣氛,伴隨著懸掛在空中的金屬廚具,反射著光線在昏暗中閃閃發亮。



漫步在蜿蜒的室內廊道,就如同走在時光隧道。前一任屋主留下了40多年前的檜木屏風,在拆除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工匠留下來的手稿。建築師感受到這個老件背後的心意與故事,決定將它保留下來成為空間的主角,呈現那個時代的精神與工匠技術。



六零年代,台灣流行以幾何元素反覆堆疊來營造繁複華麗的視覺效果。建築師以圓形的玻璃磚去跟它們相對應,一方面延續那個時代的經典,同時再經過現代素材再詮釋。



榻榻米是很多人的童年生活經驗,建築師對榻榻米的稻草味有著特別的嗅覺記憶,他特別返回故鄉找到榻榻米的陳師傅,幫他重新建造當年的家鄉溫度。



在室內狹窄蜿蜒的廊道空間,建築師開了一個圓形的窗戶,除了讓視覺得以通透以外,也讓光線被塑造成圓形映照在室內空間裡,像是浮世繪上的一顆太陽。



赤腳踏在戶外陽台的木板地上,建築師倚靠在陽台的女兒牆上,遙望著眼前在巷道空間堆疊的老屋舍。在這裡的生活,就像是在翻閱一本童年記憶的相簿或歷史書籍。黃建築師從日常生活的繁瑣事物中,感受著光陰歲月的變化,同時也讓他對南萬華的加蚋仔有更深厚的情感。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