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廠中的陶藝家
避開了前往勝興車站的觀光車潮,悄悄彎進爬升的小徑,瞥見一棟紅磚砌成的老建築,在鐵木門、牆上的木椅與散落的陶盆器中,混合成一種奇異微妙的氣氛;居住在此近20年的劉小評,人如建築風格,是個有個性又不受限的陶藝家。
畢業於美術班的劉小評,很早就在高中老師的帶領下,從展覽、電影、聚會…中學會以開放性的眼光,鍛鍊自己在美學上的自我思想。也因此,小小年紀的她就已經具有獨立、不受世俗規範的思想;她回憶,當時因為不認為考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聯考時曾在國文的作文欄位打了個大叉叉,隨即馬上交卷的事件。
即便如此,對於陶藝很有興趣的她,畢業後就直接找到陶藝師的助理工作,開啟了她在三義學陶、定居,進而成立工作室的生涯。回頭看自己走上創作一路,劉小評一直很清楚自己的節奏,喜歡玩什麼就大膽去試,總要試過了才真的透徹學會一件事,不會活在別人的期待,只專注於當下的想法。曾經將工作室開放為咖啡館、接過店面整體設計的案例、在家中舉辦過服裝秀、歌劇、台灣民謠…等社區活動的劉小評,總讓人覺得停不下來,但是隨著女兒小佑的出生,生命中有了另一種溫柔的牽絆,臉上的線條變柔和了,生活的節奏變緩慢了,心也被磨練的更純粹了。
單純的生活作息中,除了陶藝創作、招呼偶來的訪客,到附近的農田小徑、湖泊竹林散步,也是她和女兒的親密時光。循著劉小評的散步路線,經過寫著「穎川堂」的客家夥房,踏上被咸豐草、油點草、紫色霍香薊…等野草包圍的小徑,和穿越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紅磚下水道。匆匆時光,好似被定格在和白髮老嫗猜肩而過的瞬間。
安靜而淳樸的鄉居田野,為劉小評的創作和家庭生活中,提供豐足而沉澱的回禮,也是他們一家三口不被打攪的秘境。
畢業於美術班的劉小評,很早就在高中老師的帶領下,從展覽、電影、聚會…中學會以開放性的眼光,鍛鍊自己在美學上的自我思想。也因此,小小年紀的她就已經具有獨立、不受世俗規範的思想;她回憶,當時因為不認為考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聯考時曾在國文的作文欄位打了個大叉叉,隨即馬上交卷的事件。
即便如此,對於陶藝很有興趣的她,畢業後就直接找到陶藝師的助理工作,開啟了她在三義學陶、定居,進而成立工作室的生涯。回頭看自己走上創作一路,劉小評一直很清楚自己的節奏,喜歡玩什麼就大膽去試,總要試過了才真的透徹學會一件事,不會活在別人的期待,只專注於當下的想法。曾經將工作室開放為咖啡館、接過店面整體設計的案例、在家中舉辦過服裝秀、歌劇、台灣民謠…等社區活動的劉小評,總讓人覺得停不下來,但是隨著女兒小佑的出生,生命中有了另一種溫柔的牽絆,臉上的線條變柔和了,生活的節奏變緩慢了,心也被磨練的更純粹了。
單純的生活作息中,除了陶藝創作、招呼偶來的訪客,到附近的農田小徑、湖泊竹林散步,也是她和女兒的親密時光。循著劉小評的散步路線,經過寫著「穎川堂」的客家夥房,踏上被咸豐草、油點草、紫色霍香薊…等野草包圍的小徑,和穿越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紅磚下水道。匆匆時光,好似被定格在和白髮老嫗猜肩而過的瞬間。
安靜而淳樸的鄉居田野,為劉小評的創作和家庭生活中,提供豐足而沉澱的回禮,也是他們一家三口不被打攪的秘境。